初一英语阅读课教案,七年级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互动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刘宇摘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老师只是‘教’,学生只是‘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都比较差。为解决上述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互动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刘 宇

摘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老师只是‘教’,学生只是‘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都比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施瓦布实践的课程范式的四要素和其基本主张。然后阐述了实践的课程范式导向下的由课前准备环节、课上环节、课后环节和评价反馈环节组成的互动学习模式,及其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最后,互动学习模式的阅读教学案例表明,通过小组讨论、互讲文本思路、自主提问和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加;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补充资源等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提高;在学生制作海报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关键词:互动学习;阅读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实践的课程范式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即学生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的运用。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阅读教学虽已受到教师们的重视,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对课文的初步理解都难达到;(2)很多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知识面窄,无法通过应用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对课文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3)受“老师只是‘教’,学生只是‘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都比较差,因而无法通过迁移创新等活动发展多元思维和灵活判断价值取向。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借鉴美国课程论专家施瓦布课程范式中提出的理念,探索如何通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互动学习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迁移创新。

二、实践的课程范式四要素和其基本主张

实践的课程范式注重意义和兴趣相结合,着眼于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交互作用和互动平衡。它包括四要素和五个基本主张。

(一)实践的课程范式四要素

美国的课程理论专家施瓦布在《实践3:转化为课程》一文提出了实践的课程范式。他认为实践的课程范式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课程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四要素要互动平衡。它体现在:

(1)除了教材外应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七年级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它们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哪些内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和满足他们的需求等。,

(2)学习环境包括教学发生的环境(学校和教室)和学生彼此的关系。学生彼此的关系指他们的亲密程度,是朋友还是普通同学。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的课程范式的基本主张

实践兴趣是指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2)教师和学生是意义的创造者

在实践的课程范式中,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教师与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反复讨论权衡,以便对情境获得“一致性解释”。审议是实践兴趣的必然要求。

(4)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

真正有意义的结果是在适应实际的兴趣、需要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5)行动研究的方法论

行动研究是反思性过程,在一个给定的问题领域,人们希望籍此过程改进实践或加深个人对问题的理解。

三、实践的课程范式导向下的互动学习模式

主要根据施瓦布理论中的四要素和基本主张,设计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学习模式。在互动模式中,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为互动明线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前期准备环节、课上环节、课后环节和评价反馈环节,它们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首尾呼应。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观察和评估,及时调整课程四要素互动节奏,使其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是互动暗线。在明暗两条互动主线交互作用下,学生逐步完善、内化认知结构和主题意义,与教师最终达成一致性理解。在这个学习模式中,课程四要素之一的环境在互动暗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有效促进教师、学生和教材的交互作用,激发师生的兴趣和需求,促使其共同发挥主体作用。其中将学生分组营造多元学习环境氛围是进行互动学习模式的前提。笔者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个人意愿将他们分组,每组4人,同时民主推选出组长,组员在互动学习中的任务都有明确分工。每组桌椅按圆桌会议形式摆放,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四、实践的课程范式导向下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例析

下面笔者以外研社八年级上Module 6 Unit 2为例,阐述如何基于施瓦布提出的实践的课程范式通过互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迁移创新。

该文章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它是一篇说明文,共四个自然段,前两个段落分析了熊猫濒危灭绝的原因,后两个段落介绍了中国政府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为拯救大熊猫所做出的努力。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这两条主线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意义探究。活动的设计遵循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即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实现从基于文本的信息输入,到深入文本内容的初阶输出,再到超越文本内容的高阶输出。

(一)设计批改课前阅读任务单,聚焦学生的兴趣、需求和问题

在实践的课程范式中,施瓦布指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学活动一定要满足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的主观需求和实际需要。

为了能够准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完成课前阅读任务单(表4.1.1)。课前阅读任务单包括回答问题、绘制导图和自主提问。

这样做能使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据此复备课,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确保精准施教,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师生共同审议课程补充资源

学生预习完课文后需查找课程补充资源并打印后交给组长,电子版发到英语小组群里。笔者会与每组组长评选出优秀补充资源。英语课代表把他们放到班级英语群里让全班每个学生参与投票,通过票数最终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最终一等奖的材料作为课程内容在上课时使用。

通过批改课前阅读任务单,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第四个问题的回答不理想,这是学生知识面太窄造成的。但是由于在课前已经让学生自主开发评选课程补充资源,实际上已潜移默化地弥补了他们知识面窄的不足,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并为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做好了认知上的充分准备。

(三)在课上环节,通过四要素之间的互动平衡,学生自主建构主题意义,师生最终对文本意义达成一致性理解

施瓦布在实践的课程范式中指出师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要把教学活动转化成与学生、学习环境、学生的需求和教材之间有意义交互的实践活动。课程四要素只有在保持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才会使师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互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迁移创新。

1. 理解文本、认知建构

二、英语阅读课教学目标分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目标英语》的广泛使用,对初中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句型,词汇和语法,但初中生阅读的学习不能仅依赖于语法,句型和词汇量,还要依赖有效的阅读策略。

在此交互活动中,笔者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活动:一个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的方式归纳各段的主要内容并讲解理由。另一个是学生小组讨论任务单上的前三个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建立起信息的关联,新的知识结构形成。这两个活动创设了交互情境,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要。组内生生交流既是同组学生认知的对话,也是他们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的对话。所有的学生都会在观点认同或认知冲突及最终弥合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为达成文本意义的一致性理解奠定了基础。

2. 深化文本、巩固认知

教学目标分层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水平将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细化,使其更具有针对性。阅读分为字面阅读、推理阅读和形象阅读三个层次,教师可分别为三个层次的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对基础层的学生要求能够阅读整篇文章,了解大意,并能找到主。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阅读任务单上的问题后,建立起信息间的关联,新的知识结构形成。两人一组互讲自己的文本导图思路可以加大教师、学生和教材互动的力度,良好的小组学习环境会促进互动的效果。通过互讲,学生逐渐把握住文本的主线与脉络,内化新的知识结构。思维互动在学生与教师、其他学生、环境和教材动态平衡中发生,并为接下来的自主提问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可能。

通过课堂观察,有的小组把课文内容概括为三条主线—大熊猫过去的境况、濒临灭绝的原因和人们的解决办法,于是就此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和分析。经过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熊猫过去的境况是为了引出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和人们的解决办法这两条信息,它不是主线。下面的两幅导图作品(图4.3.2.1 和图4.3.2.2)是学生课下完成的最终稿,学生通过使用表示逻辑关系的括号、箭头、线条等符号,对信息进行了初步概括、梳理和整合,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篇章的主线明晰,思维能力在互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和完善。

在学生两人互讲导图思路的过程中,还发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加了一个教学活动——学生自主展现讨论成果,并对认真互讲和积极主动提问的小组给予表扬并加分。探究的氛围使得师生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3. 主题研讨、意义建构

学生在两人一组互讲自己的文本导图思路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就文本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这个环节把提问融入到教学中,以此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他们从不习惯提问到习惯提问,再到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自主提问可以深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为建构文本意义打下坚实基础,它也是迁移创新的基础。

在学生自主讨问题的讨论使得他们对于保护动物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论问题的过程中,课前阅读任务单上的第四个问题得到解决。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远超过自己的设想。例如学生提问“Why did the WWF choose the pandas to be its symbol?”这个深层次的思考,师生互动探究主题意义。师生对话如下:

S1: Why did the WWF choose the pandas to be its symbol?

S2: Because WWF thinks pandas are very lovely.

T: Pandas are very lovely. I agree with you. What does WWF work for?

S3: For protecting animals.

T: Why must people protect pandas?

S2: Because pandas and human are friends.

S3: Because animals and human live in the same world.

We must get on well with them.

T: What else should we get on well with except animals?

S2: Plants.

S3: Rivers.

S4: Mountains,rivers and so on.

T: What do they belong to?

S1: Nature.

T: So...

初一英语阅读课教案

S1: We must protect nature. We must get on well with it.

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互动中建构新概念、解决问题。笔者针对学生的需要,适时引导和提升,体现了讨论过程和探究文本主题意义的一致性。在全班共同探究和质疑的师生交互作用下,对人与自然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初一英语教案模板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模块题材为童话故事,主要是关于Goldilocks的故事,另外增加了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和情节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语言简单易懂,描写细致生动,非常有利于开展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使。

4. 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就文本意义最终达成一致性理解

海报内容包括学生自己保护动物的具体做法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这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它可以直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每个学生都交上来一份海报,上交的绝大多数海报无论从版面设计还是文字表达都很有创意,笔者从学生制作的海报作品中一下子就能看出他们制作海报时对文本主题、主线和主题意义掌握得很到位,对人与自然有了深层认知;同时也能看出他们兴趣盎然,乐在其中,学习兴趣很浓厚。(海报图片见图5.3.1—图5.3.3)

学生把交上来的海报制成音频放在英语群里,师生共同参与评选,从而实现了教、学、评的一体化。海报呈现出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程和结果,英语群里的海报音频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氛围,创造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交互作用,均衡发展,学生需要得到满足,师生之间就文本意义最终达成一致性理解。

(四)评价反馈环节

施瓦布在实践的课程范式中提出的行动研究主张和《课标》提出的课程评价理念不谋而合。这是一个师生教学中的共同反思性过程,其目的是促进英语学习,改善英语教学,完善课程设计,监控学业质量。

评价量表反馈内容概括如下:1)学生普遍对互动学习模式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认为这种学习模式解决了学习上的一些困难,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他们以前普遍觉得绘制思维导图困难,现在觉得经过大家一讨论,好多问题都迎刃而解;2)学生普遍表示愿意参与小组和全班的一系列互动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比以前提高了,自信心也得到很大提升。例如在海报制作时觉得自己既是文字编辑又是美术编辑,感觉很自豪;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认为在课上讨论环节和课下评比活动中比以前更愿意倾听他人观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愿意向组内其他同学寻求帮助并乐于自主提问;4)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他们觉得无论在组内互动还是全班互动时,自己一直在忙着查看教材,修改导图、讨论、倾听和提问,听、说、读、看和写的数量和水平在不知不觉中都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七年级英语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13个单词. 2、谈论对方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 【学习重点】: 名词的复数形式。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 is power.) 学习任务一: 会读写本课

五、教学效果

经过一年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提高,成绩跟初一比大幅度提升:初二期末成绩8班平均分从全区24名提高到12名,7班从全区32名提高到20名。调查问卷也表明90%以上的学生对阅读教学中的互动学习模式非常满意,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他们很愿意参与师生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普遍提高,主体性得到体现,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创新能力增强。与此同时,师生在四要素交互作用共同探究文本主题意义的过程中,教师深度解读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师生在积极实践与探索中共同成长。

(一)基于思维发展的互动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兴趣变得浓厚

学生在回答问题、绘制导图和自主提问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从互动学习模式的六个活动中,逐步从文本情境到实际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和创新思谁。评价反馈环节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反省、调整和完善学习行为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补充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习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查找和评比最佳课程补充资源,丰富了文化体验,拓宽了阅读渠道和阅读视野,阅读量比以前大约增加了10多倍,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他们对自己选择的课程补充资源阅读兴趣更加浓厚。由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一定和教材内容完全相关,只要选材内容积极向上,学生乐读即可,从而增强了学生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和主动性。

(三)制作海报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对文本主题意义理解不断加深,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六、结语

鉴于“老师只是‘教’,学生只是‘学’”的课堂教学传统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本文借鉴美国课程论专家施瓦布课程范式中四要素和五个基本主张的理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釆用互动学习模式,以达到学生的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

互动学习模式由前期准备环节、课上环节、课后环节和评价反馈环节等四个环节组成。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观察和评估,及时调整课程四要素间互动节奏,使其始终保持平衡状态。在明暗两条互动主线交互作用下,学生逐步形成完善内化认知结构和主题意义。

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教学观念。学生也是课程的主体,可以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与学生之间互动,让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和重构的过程,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互动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它们包括:教师能快速提炼出文章主线,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多维度深层次解读文本等;教师应釆取各种措施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他们从不习惯提问到习惯提问,再到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理解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建构新概念、解决问题和完成迁移创新。

[1]Schwab,J. J. The Practical 3: Translation into curriculum [J]. The School Review,1973,81(4): 501-522.

初一英语阅读课教案

[2]陈则航. 英语阅读教学与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3]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林崇德,胡卫平.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梅德明,王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张华.“实践的课程范式”及其应用[J]. 外国教育资料,1998(5).

[7]张琳琳.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6).

[8]曾雯、国红延. 例谈整本书阅读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策略[J]. 中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2).

[9]张献臣. 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痛点分析与对策[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6).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Liu Yu

Abstrac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 “the teacher just ‘teaches’ and the student just ‘learns’”,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subjectivity are relatively poor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each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four elements and the basic propositions of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Paradigm proposed by Schwab,an American curriculum theorist. Then it elaborates the interactive learning mode and its importanc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ading teaching under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Paradigm,which consists of Pre-class preparation link,in-class link,after-class link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link. Finally,combined with reading teaching cases of the interactive learning model,this paper shows that: through the group discussion,mutual text ideas,independent questions,students’ self-evaluation and mutual evaluation and so on,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crease significantl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choice of courses and supplementary resources,students’ subjectivity can be improved;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posters,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 is constantly enhanced.

Key words: interactive learning; reading teaching;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y concept; practical curriculum paradigm

上一篇 2023年04月19 16:50
下一篇 2023年06月06 17:54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