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精通英文,他多年前曾谈道,他的小说翻成西方文字不很成功,因为西方人不易理解东方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金庸资料图 来源:新华社
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被瑞典和香港的两位姑娘翻译成英文,并由英国一家出版公司出版的消息传来,各家媒体纷纷欢呼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还有专家做出热情洋溢的文化意义上的诠释。其实金庸英译并非首创,若以金庸小说英译作为文化输出的标准,早有三部英译本够得上“走向世界”四字了,只是国内媒体从未报道过。
■ 金庸小说英译仅三种
介绍金庸的英语短文,到目前为止,金庸小说被正式翻译为英文并完整出版的只有三种:《雪山飞狐》(1993年)、《鹿鼎记》(1997年)和《书剑恩仇录》(2004年),分别由香港牛津出版社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雪山飞狐》的译者是香港学者莫锦屏,另两书的译者名气更大。《鹿鼎记》出自知名汉学家闵福德教授之手,他和他的老师霍克斯一起翻译的《红楼梦》被认为是最佳英译本。《书剑恩仇录》的译者格雷厄姆是一家英文杂志的主编,该书的校订人则是闵福德夫妇。最早翻译出版的《雪山飞狐》,封面上有《纽约时报》的推荐语,此书卖得应该不错,之后数年间再版了数次。
《雪山飞狐》的翻译情况不清楚,《书剑恩仇录》的翻译据说花了十年之久,《鹿鼎记》则费时近六年,《鹿鼎记》的译者汉学家闵福德教授在该书序言中坦承《鹿鼎记》比《红楼梦》难翻译。有位学者在文章中评论该书读起来“很像读金庸的白话文言文的感觉,既典雅又通俗”,译本的质量是颇为肯定的。
■ 金庸的一点遗憾
金庸出生于1924年3月10号(农历二月初六),原名查良镛(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
翻译二字说来简单,要能够做到“信、达、雅”三字可谓难上加难。即便最基本的信之一字,能够把原文意思准确地传达给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也并非易事,何况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的英语世界读者,武侠小说尤其如此。《鹿鼎记》是武侠味道淡了很多的武侠小说,闵福德教授根据翻译《红楼梦》的经验,更多的是从文体和文学意义的角度,考量并翻译作品,但效果似乎也不尽如人意。即如前文提到的那位学者就针对金庸叙述韦小宝在妓院中的言行那一段,批评说,金庸使用了“揩点油水”、“叫得口甜”等颇有色彩的词语,形象地勾画出其卑微的出身,而在英译本中却只采用平实客观的口吻进行叙述,味道差了不少,影响了韦小宝形象、性格的表现。
金庸精通英文,他多年前曾谈道,他的小说翻成西方文字不很成功,因为西方人不易理解东方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但翻译成东方文字就相当受欢迎。
她毕业于香港大学,有很高的英语水平,而且意志坚强,是一个敢打敢拼、风风火火的事业型知识女性。1959年,夫妇合作创办了《明报》,金庸任主编,朱露茜是惟一的女记者,工作紧张而又艰苦。开始时,《明报》销量不尽如人意,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
亚洲主要国家在历史上都受到中华文化的长期影响,文字有别,但文化特点相通,甚至相似。因此在金庸小说翻译上,东南亚国家和韩国早就走在西方的前面,且风靡日久,借用一句俗语就是:西方不亮东方亮。
■ 金庸风靡东南亚
在印尼土生土长的华人爱看武侠小说,可以远溯到二战之前,读物则是印尼文的《三国演义》和平江不肖生、白羽、还珠楼主等人的旧派武侠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报纸和杂志上则开始有梁羽生、金庸的印尼文连载,迨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金庸《碧血剑》、《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等都被翻译成印尼文出版,直到八十年代还有新译本出现,大受上至官员下至百姓甚至著名作家的欢迎,更带动了印尼本土武侠作品的写作。笔者数年前去印尼出差,在其内陆航班分发的报纸上,还看到《神雕侠侣》的连载以及一部印尼作者写的武侠小说连载。
在越南,金庸小说越文版长年畅销,据报道,金庸武侠小说是被翻译得最多的外文作品。还有个流传很久的段子,说当年的南越政府议员在议会吵架时,会用“岳不群”、“左冷禅”互相指责,若属实,则他们对《笑傲江湖》可谓相当熟悉。
据说,金庸小说还有柬埔寨文版和缅甸文版,笔者未曾见过,不敢妄言,但当年金庸小说在当地华文报纸上的连载,可是长盛不衰的,因此而有所在国语言的文本,也在情理之中。
金庸,大紫荆勋贤,OBE,原名查良镛,(Louis Cha Leung Yung,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海宁,1948年移居香港,1950年代起,以笔名「金庸」著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历年来金庸笔下的著作被改编为多套电视剧、电影。
■ 日韩劲刮“金庸风”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出版,将金庸列为小说家第四名。被授予北京大学名誉教 授。第一部生平传记《金庸传》在香港出版。
韩国翻译中国武侠小说很早,品种也相当多,但金庸作品的翻译却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一旦开动,翻译速度之快,印量之大,则相当令人惊叹,在短短数年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及《越女剑》,15部金庸作品统统被翻译出版,据说在韩国文学翻译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有研究论文称之为“金庸时期”。直至今天,金庸小说仍在重印。而探讨金庸小说的学术研究也十分活跃,各类研究成果迭出。
日本对金庸小说的翻译最晚,但公认是最全面的。1996年金庸亲赴日本与德间书店签约,宣布金庸小说正式进入日本。译者队伍是早稻田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冈崎由美子牵头,带领一批汉学家从事翻译工作。同年,日文《书剑恩仇录》出版。接下来的十几年间,全部金庸武侠小说悉数完成翻译,在日本陆续出版,且多次再版。
金庸,1924年3月10日生人,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著有“。
据香港友人讲,冈崎教授近年担任日本NHK中文讲座教授,采用金庸小说作为中文学习的基础教材,可见她对金庸小说的认识和了解之深,以及对金庸小说的欣赏。
■ 对翻译的期望
日本是有剑客小说的,日本文化更与中国文化同属一个文化圈,武侠小说的翻译在文化观念上的障碍基本没有,而西方文化则与中国文化存在很多不同,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和多面性给翻译带来的难度尤其大。
有鉴于此,对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武侠小说翻译不必要求太高,能够让英语世界读者知道中国的武侠小说已经很不容易,只有接触和知道,才能去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对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如此。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星球大战电影风靡,“原力”、“意念”等已经为广大西方观众所接受,更不用说近年大受欢迎的美国漫威动画人物如雷神等,外国神仙的战斗和救世手段比之过去丰富太多,其实,中国武侠小说以及神魔小说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人物、法宝和手段?西方文化中日渐增多的多元文化因素,正可以方便消解不同文化间的理解障碍。《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无疑难度很大,但或许现在正是时候。
又羞又气的林乐怡忍住内心的羞辱,给金庸叫来医生进行检查,金庸对这个心地善良、宽容大度的姑娘充满了感激。然而,几天后,当金庸再去酒吧时,却见不到林乐怡了,女老板说,林乐怡对那天发生的事非常不安,为了不影响金庸夫妻的关系和酒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