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满都的风铃
2013年,汪峰发行新专辑,里面有一首歌《加德满都的风铃》,那首歌一下就扑进了赵大洲的耳朵,“感受风/感受存在/感受窗外梦的气息/感受这苍茫岁月里两颗孤独的心/就像我们都未曾见过的那串加德满都的风铃”。2014年,赵大洲把《加德满都的风铃》下载到手机里,带着对加德满都的幻想踏上了尼泊尔的土地,去查莫利亚水电站做现场服务,然后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加德满都的风铃便在赵大洲的耳边、心底挥之不去了。
飞机广播里说马上要降落在加德满都机场了,赵大洲兴奋地透过舷窗向下看,以为广播出错了,他看到的是一个小镇子。其实没错,那就是加德满都了。经过两天的汽车行程,崎岖颠簸的山路,土耳其人的英文说得不标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赵大洲到达了没有路灯的查莫利亚水电站现场。
赵大洲与尼泊尔儿童在一起
电站条件艰苦,另外还要和两种东西作战,一是蚊虫,毒性强,被叮咬就是一个大包,然后红肿、发烧、溃疡。另一个是吃饭,和葛洲坝土建施工单位一起吃饭,主要是湖北菜,很辣。一次雨季遇到山体塌方,工地几乎断粮,能吃的东西都吃了,甚至想到了“调料”是不是可以充饥,就在要弹尽粮绝时,道路终于修通了。
尼泊尔方安装公司的全是尼泊尔工人,他们居住条件恶劣,好多人住在一个房间打地铺。闲暇时,他们的笑声充盈着欢乐,或许这个电站的建成是他们生命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赵大洲感受到了他们对电的极度渴望。赵大洲给他们讲课时,尼泊尔工程师精神饱满地倾听,似乎想榨干他脑中的一切。有人开玩笑说,在尼泊尔,你会拧灯泡就可以成为一名电器工程师,而正是这些“只会拧灯泡”的工程师却对自己国家的电力事业,对电力方面的知识充满了极度的渴求。
土耳其那边的人口音都很重,非英语国家的,都会有口音的。而且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特色的口音。像欧洲那边,除了英国,其他国家的英语听起来是有点费力的,比如法国,德国等,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不过,听久。
赵大洲(右5)和查莫利亚电站员工在一起
中国在他们的眼中是超级大国,赵大洲说:“作为中国电力企业所需要做的终极目标是用最先进的技术照亮世界。”赵大洲还说:“这一宏伟目标应该具体体现在负责任地给业主一份无愧于心的产品。我们完成的是解决尼泊尔人民的民生大事,我们的服务可以让一个山区的孩子在有光的教室中温习功课。”
我在土耳其工作过,据我所知,土耳其会英语的人不多,学校里面英语是选修课。当然相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会的人多一些 但是,他们的语种与英语有姻缘关系,所以他们只要会英语的,一般都说得比中国人标准、熟练。在istanbul,。
在国外时,赵大洲特喜欢听别人说中国是“developed country(发达国家)”尽管我们还不是,但赵大洲认为这是对我们国家发展程度的一个认可。他也特喜欢听业主说我们哈电的产品质量特别好。赵大洲说,每当听到这样的评价,就仿佛站在尼泊尔的雪山脚下大口呼吸,聆听到了加德满都传来的风铃声。
土耳其人说英语有口音的原因很多,包括生活习惯、语言背景和发音习惯等。例如,土耳其语有一些特有的发音习惯,他们可能会用土耳其方言发音来解释英语,从而产生一些口音。另外,一些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英语发音,比如口音、意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