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英语全国卷3,2014年高考真题全国卷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2019-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完形填空内容效度研究蓝新梅朱晓东摘要:本文以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英语语言知识的要求为依据,借鉴李筱菊的测试理论,根据董曼霞提出的试题分析框架,采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2019-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完形填空内容效度研究

蓝新梅 朱晓东

摘要:本文以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英语语言知识的要求为依据,借鉴李筱菊的测试理论,根据董曼霞提出的试题分析框架,采用文本分析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2019-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的完形填空试题进行了内容效度分析。结果显示:试题内容效度较高,基本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考查要求,但同时还存在语篇类型缺乏多样性、考点因素过分聚焦对意义因素的考查、考查词类过分偏重实词等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教师应:培养语篇意识,提升语篇理解能力;丰富课外阅读,涉猎不同语篇类型;发展思维品质,加强逻辑衔接训练;研读测试理论,提炼试题解析策略。

关键词:高考英语;完形填空试题;内容效度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企业回上海欧凯教育苏州分校不错哦,是一家从事MBA、MPA、MPAcc等专业硕士考前辅导的著名培训机构,由多位资深专家共同创办,在业内享有盛名。欧凯教育长期聘请知名教授、专家、学者等为任课老师。所授课程涵盖了专业硕士学位联考的语文、数学、英语。

(一)研究对象

全国卷三英语高考,没有听力也是全卷120分钟,英语就是两小时不管有没有听力。

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测量我国高考英语完形填空试题的内容效度,本研究选取使用范围较广的全国卷作为研究对象,即2019-2022年的十套全国卷,具体包括2019年和2020年的全国I卷、全国II卷和全国III卷,2021年和2022年的全国甲卷、全国乙卷,详细情况参见表2.1.1。

完形填空试题的考查形式为:在一篇语义连贯的文章中有目的地去掉一些词语,形成空格,要求在给出的对应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使文章恢复完整。在历年全国卷中,完形填空试题属于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设有20空,每空1.5分,共计30分。

(二)研究问题

1. 高考英语全国卷完形填空试题的内容效度如何?

2. 如何改进完形填空试题命制及日常教学活动?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完形填空试题不仅是历年高考中最稳定的题型之一,其分值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而相关研究呈现渐热趋势。其中,对完形填空试题内容效度的研究较多,因为长期以来,效度被公认为是衡量试卷命题质量的关键指标。语言测试的效度,亦称有效性,指测试所考的是否就是所要考的,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是考了目的所要考的(李筱菊,2001:37-38)。

2014高考英语全国卷3

三、试题分析

(一)篇章特点

1. 主题语境、语篇类型和话题

(1)主题语境

全国Ⅲ卷,即新课标三卷,全国丙卷,丙卷一般比甲卷和乙卷简单一些。但不会因考题差别导致教材差别,一切都是遵照高考大纲命题的。高考后试卷不能拿走,高考试卷会密封后送到指定的阅卷场所,阅卷后的高考试卷属于高考档案的。

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类,且每类主题语境下又包含若干子主题(教育部,2020)。由表3.1.1.1可知,2019-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的完形填空试题共涉及三大主题语境。其中,人与社会主题语境居多,共7篇,占比高达70%,可见人与社会为重点考查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主题语境占比20%,人与自然主题语境仅有一篇,三大主题语境虽然均有涉及,但分布不均衡。具体来看,所涉及的主题群涵盖面广,人与自我涵盖“做人与做事”和“生活与学习;人与社会涵盖“科学与技术”“文学、艺术与体育”和“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人与自然涉及“环境保护”。

主题语境不仅提供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教育部,2020:15-16)。在所涵盖的诸多主题群中,“人与自我”相关语篇传递乐于助人、善于反思以及由生活现象引发哲学思考的价值观念,凸显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人与社会”相关语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并引导学生关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与自然”相关语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人文情怀。由此可知,2019-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完形填空试题主题语境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彰显教育性和思想性,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

(2)语篇类型

语篇类型是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但是,也存在夹叙夹议的语篇类型,这类语篇类型指的是既对事件进行叙述,又包含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这类语篇类型兼具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特点,故统计时单独列为一类。2019-2022年十套全国卷完形填空试题的语篇类型分布统计情况如表3.1.1.1所示。

从表3.1.1.1的统计结果可知,这十套全国卷的完形填空试题一共包含三大语篇类型,即记叙文、夹叙夹议文和说明文。其中,记叙文的占比较大,为5篇,夹叙夹议文次之,说明文占比最少。语篇类型以记叙文为考查主体,选用记叙文为主要考查对象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记叙文比较贴近生活,真实性强,使考生更容易适应试题情境;第二,记叙文内容完整,情节连贯,能够有效地测量考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第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便于从多角度对知识点进行考查。此外,夹叙夹议文以其兼具记叙和议论的特点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在四年内出现了两次,原因可能是:在叙述部分可以考查考生的理解判断、逻辑推理和语篇分析能力,而在议论部分则可发挥启发思考,传递价值观念的作用。说明文在四年内出现了两次,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做出阐释,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和实用性等特点,采用说明文这种语篇类型有助于拓宽考生的知识面。

李筱菊(2001)认为完形填空试题应该强调语篇类型的多样化,因为不同的语篇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因此,在高考命题时,应尽量保持语篇类型的多样性,建议适当加大对说明文和其他语篇类型的考查力度。

(3)话题

就话题而言,《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够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将话题归为24类,包括个人情况、人际关系和日常活动等(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如表3.1.1.1所示,这十套试卷所涉及的话题共有8类,其中人际关系话题居多,占比为40%,其他诸如世界与环境、购物、学校生活和个人情感等话题仅出现一次。对话题进行分析可发现这些话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体现真实性。这些话题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或个人经历;第二,文本内容彰显教育性和启发性。如2020年全国I卷语篇讲述“我”对孩子撒谎的经历,由此引发作者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反思,这能够告诫考生为人需正直诚实,同时启发考生思考善意的谎言是否可为;第三,选材富含时代性和人文性。例如2019年全国III卷的话题是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通过讲述挪威某村庄利用科学技术安装反射板来改善缺少光照的困境,这既能普及科学知识,又有助于考生了解最新技术发展信息。2019年全国I卷讲述乞力马扎罗山的环境污染问题,意在唤醒考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总体而言,话题选材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深刻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 篇章长度

《2019年高考英语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指明选择型完形填空的文章长度在250词左右,本文主要依此要求进行篇章长度的分析。具体的统计方法为:使用Microsoft Word 2010软件,删去提示词及所给括号,并保留正确答案。图3.1.2.1显示,篇章长度呈现小幅波动态势,其中,最大值为286词,最小值为246词。总体来看,这十套试卷的完形填空篇章长度都高于250词,且有4套试卷的篇章长度在280词以上,这与《说明》中250词左右的长度要求有所出入。此外,部分同一年份不同卷别的完形填空篇章长度相差较大,例如,2019年的全国I卷和II卷相差26词,2020年的全国II卷和III卷相差25词。在考试时间相同的情况下,2019年全国II卷和2020年全国II卷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篇幅过长可能会影响考生做题时的时间分配和应试策略,篇章长度相差较大也会影响试题的效度。因此,完形填空试题篇章长度应控制在250词左右,不宜超出过多。此外,同一年份的不同卷别之间的篇章长度也应该保持较为平衡的状态。

3. 篇章难度

由图3.1.3.1和3.1.3.2可知,这十套高考英语全国卷完形填空篇章的易读度分数较为稳定,在60-80之间小幅波动,最小值为60.7,最大值为86.2。再看易读度的难度等级分布,根据易读度等级量表,易读度分数在60-70间为标准,70-80间为较容易,80-90间为容易。这十套全国卷中,易读度等级为标准的篇章占40%,这相当于美国七、八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一半的篇章易读度等级为较容易,相当于美国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仅有2022年全国甲卷易读度为容易。总体而言,2019-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完形填空试题的文本难度设置合理,比较符合中国学生的阅读水平,但不利于发展学生更高层次的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建议今后的完形填空试题加大文本的考查难度。

(二)考点效度

1. 设空间距

我国高考英语完形填空试题属于合理删词完形填空,删词灵活多变,不定距、有选择地删词(李筱菊,2001:236- 237)。这类格式的完形填空试题通过对考点进行删词来达到测试目的,删词间距越小即设空间距越密,篇章句子也就越分散,考生对句子的理解越难,文本难度也越大,因此设空间距将直接影响文本难度。李筱菊(2001)认为完形填空试题的删词间距应不小于3个词;董曼霞(2014)也认为完形填空试题的最小设空间距应不低于3个词,且平均间距应在11词左右;舒运祥(2001)还提出语篇首尾段的第一、二句不应设空的观点。表3.2.1.1为2019-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完形填空试题设空间距统计情况。

首先,从这十套全国卷完形填空试题的首句来看,除了2019年全国III卷的完形填空试题首句设空以外,其余九套试卷均未设空。完形填空试题大多为记叙类语篇,首句通常交代时间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线索,避开首句设空有助于考生把握语篇大意;其次,根据表3.2.1.1的统计情况,最小间距大多在4或5个词,符合众多学者认为的不少于3个词的观点。最大间距都在23个词以上,大多数在27个词。但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全国II卷的最大间距为40个词,这可能与其长达286词的篇章长度有关。笔者认为,删词间距与篇章长度有关,篇章长度越长,平均设空间距就越大。删词间距越大,提供给考生的信息过多,不仅会降低试题的难度,还会影响试题的效度。因此,建议以后的完形填空试题尽量避免设空间距过大的情况。

2. 考点层次

考点效度与考点层次、考点因素密切相关(李筱菊,2001:250-253)。考点层次,具体指在用什么词填补空缺时,需考虑多广的上下文。考点层次由小到大可分为四类:单词层次、词组层次、句子层次、语篇层次。考点层次越高,意味着考点的效度越高,而且高层次的考点往往包含低层次的考点。由于这十套完形填空试题均不涉及对单词层次的考查,所以统计时未列出单词层次。根据表3.2.2.1的统计结果,整体来看,2019-2022年十套全国卷的完形填空试题强调对语篇层次的考查,考查比率为69%,对句子层次的考查比率为30%,对词组层次的考查比重最小。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课程标准》强调语言学习要以语篇为依托,学习语篇知识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只有在语篇中学习词汇才能提高运用词汇准确理解和确切表达意义的能力(教育部,2020)。总体来看,这十套全国卷的完形填空试题考点层次分布比较合理,对语篇层次的考查较多,注重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推理以及对全文的理解,这不仅符合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运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的考查要求,也契合《课程标准》“突出语篇”的理念。

3. 考查词类

考查词类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以考查意义为目的,主要指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虚词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句子语法结构完整,主要指连词和介词。本文依据正确选项的词性展开分析,2019-2022年全国卷完形填空试题考查词类统计情况如表3.2.3.1所示。由此可知,这十套全国卷的完形填空试题以考查实词为主,实词的考查比率高达98%,词类考查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虚词的考查占比很小且仅限介词。偏重对实词的考查是因为实词能够对意义进行考查,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上下文语境,增强对语篇内容的理解。但虚词也发挥着不同的考查作用,例如连词可以考查考生对上下文衔接与连贯的理解,介词可以考查某些固定搭配。在完形填空中适当涉及对虚词的考查更能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董曼霞,2014),因此,建议今后的完形填空试题适当加大对虚词的考查力度。

4. 考点因素

考点因素,即每个考点侧重考查的因素。依据董曼霞(2014)的观点,完形填空试题中的考点因素可归纳为:意义因素、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由图3.2.4.1可知,2019-2022年十套全国卷的完形填空试题聚焦于对意义因素的考查,有八套完形填空的考查因素全部为意义因素,仅有2020年全国II卷和III卷分别有一空涉及对词汇因素的考查,语法因素的考点均未涉及。可知,完形填空试题的考点因素越来越淡化单纯的语法结构,而倾向于考查语篇和语境,即考查学生将语言知识运用于具体语言情境中的能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的考查。程晓堂(2013)指出,一句话所包含的意义包括不依赖语境的语义意义,还包括说话者在语境中传达的语用意义。由此,这十套完形填空试题的考点因素以意义因素为侧重,意在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得体、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也符合完形填空试题的考查要求。但若只考查意义因素将无法达到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因此,建议完形填空试题命制在以意义因素为主要考查因素的同时,也要适当覆盖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以上对篇章特点和考点效度的分析,发现2019-2022年十套高考英语全国卷的完形填空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篇章特点来看,这十套完形填空试题语篇类型以记叙文和夹叙夹议文为主,缺乏多样性;话题分布广泛,具有真实性、人文性、时代性等特点,同时体现出教育性和启发性;篇章长度基本符合考试说明中250词的要求,但部分年份的不同卷别篇章长度相差较大,且部分卷别略高于此要求;篇章难度适中,符合中国学生的阅读水平。

第二,从考点效度来看,考点层次的分布以语篇层次为主,符合完形填空试题的特点;考点因素重点考查意义因素;设空间距合理;空格词类聚焦于实词的考查,较少涉及虚词的考查。

五、针对完形填空试题的建议

解释如下:高考英语全国卷二卷和三卷听力题目是一样的。以2020年英语考试题目为例:全国卷二卷和三卷听力题目为: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

(一)完形填空试题命制建议

1. 丰富语篇类型,增强话题的时代性

一方面,这十套高考英语全国卷的完形填空试题以记叙文为主,缺乏说明文和议论文等语篇类型的考查。《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不同类型的语篇,因为这有助于他们使用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教育部,2020);另一方面,这十套完形填空试题的话题取材虽然广泛,大都贴近考生的生活日常,但缺乏对热门话题的关注,话题选取缺乏创新性。因此,在高考命题时,应尽量保持语篇类型的多样化,适当加大对说明文和其他语篇类型的考查力度。在注重话题多样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富含时代性的社会热点话题,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

2. 合理分布考查词类,适当增加虚词的考查

词是构建语言的材料,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又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和虚词的考查作用不同,实词以考查意义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对语篇意义的理解;虚词考查语法结构和上下文衔接,重在检验学生的语法知识和语篇意识。词汇学习不是单纯的词语记忆,也不是独立的词语操练,而是结合具体主题、在特定语境下开展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高中阶段词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在语境中准确运用词汇和确切表达意义的能力(教育部,2020:21-23)。因此,虚词在完形填空试题中的考查作用不可忽视。为了更加全面地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建议在今后的完形填空试题命题中合理设置对虚词的考查。

3. 侧重考查意义因素,适当注重对其他因素的考查

(二)教学建议

1. 培养语篇意识,提升语篇理解能力

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由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有机构成,学习者通过语篇接触、理解、学习和使用语言。《课程标准》倡导以语篇为单位进行语言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研读语篇内容,打破传统教学以单词和句子为首位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渗透有关语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从而提高语篇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篇知识有效地获取和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和态度,达到运用语言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教育部,2020:28-29)。

2. 丰富课外阅读,涉猎不同语篇类型

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2019-2022年全国卷完形填空试题的语篇类型分布较窄,注重对记叙文的考查,但忽略了对其他语篇类型的考查。接触和学习不同的语篇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不同语篇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中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0词,总量不少于4.5万词,同时,课外阅读的题材和体裁也要丰富多样(教育部,2020)。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外学习活动,加大课外阅读量,涉猎不同的语篇类型,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掌握他们的功能,最终达到使用不同语篇类型进行表达与交流的目的。

3. 发展思维品质,加强逻辑衔接训练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的提高应与思维的发展同步。完形填空试题除了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之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在阅读语篇的过程中对语篇进行主旨概括、对句间及段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手段进行判断甄选等思维加工活动。《课程标准》强调要把思维品质的发展要求有机融入到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而完形填空试题正是通过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考查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整合、内化语言和文化知识,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鉴赏评价、自主表达,使这一过程成为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过程(教育部,2020:53-54)。

4. 研读测试理论,提炼试题解析策略

完形填空试题主要的理论依据有格式塔理论、语言羡余现象和预期语法说。一方面,教师作为学习者,应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课余时间应该多学习语言测试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完形填空试题的命题依据;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实践者,理论学习应该付诸于实践,在了解完形填空试题的命题依据之后,便能够着手研究完形填空试题的命题特点,把握命题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能提炼出完形填空试题的解题策略。

六、结语

总之,完形填空试题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是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语言的形式与意义是统一的,语言通过形式来表达意义,而在表达意义时又需使用正确的形式,所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应当实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有机结合。无论是试题命制还是日常英语教学,都要在深入研读语篇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语境、语篇类型、不同文体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自主表达观点,实现深度学习(教育部,2020:53)。只有懂得如何将语言知识应用到不同社会语境中去,领会语言的表意功能和交流功能,才能达到发展语篇理解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YB19181)系列研究成果。

[1]程晓堂. 关于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13(4).

[2]董曼霞. 高考英语全国卷完形填空篇章特点与考点效度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8).

[3]辜向东,关晓仙. CET 阅读测试与大学英语阅读教材易读度抽样研究[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4]辜向东. 高考英语全国卷与各省市自主命题卷共时与历时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5]郭百学. 高考英语全国卷II完形填空2011-2015历时分析及其启示[J]. 基础外语教育,2016(4).

[6]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7]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S]. 北京: 高等教育版社,2019.

[8]考查学科关键能力 助力育人方式改革——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J]. 中国考试,2022(7).

[9]李筱菊. 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 长沙教育社,2001.

[10]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考查综合能力正向引导教学——202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J]. 中国考试,2021(7).

[11]舒运祥. 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M].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Lan Xinmei Zhu Xiaodo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knowledge in high school,the test point validity theory of Li Xiaoju and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cloze test proposed by Dong Manxia,combined text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statistics,the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ding test and the test validity of cloze test in NMET from 2019 to 202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validity is relatively high,which basically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llabus. But 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still the following deficiencies: lack of diversity of text types,excessive focus on the examination of meaning factors,and excessive emphasis on content words. In response to above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eaching: improve text comprehension; enrich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strengthen logical cohesion training; study test theory and refine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NMET; cloze te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ding test; test validity

上一篇 2023年05月24 18:22
下一篇 2023年04月24 04:02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