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为什么会翻译成「阿凡达」?因为这是詹姆斯·卡梅隆导演定的。
Avatar 译为“阿凡达”确实不合常规。
只是在影片本身的现象级成就面前,这个问题变得无足轻重了。
阿凡达的英文是Avatar。例句 1、《阿凡达》并不只是一部电影,是的,那里面的画面真是美丽,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人类和纳美公主的爱情故事,还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Avatar is not just a film, Yes the view。
引进片的译名,对于普通电影宣发效果影响很大。
但对于堪称影史里程碑的巨作,那就只是个符号。
不论叫“阿凡达”,叫“阿瓦塔”,还是叫“化身”,叫“替身”,叫“天神下凡”,甚至起个和原名没多大关系的标题比如“异次元战神”…… 都改变不了它的影史地位。
电影资料 片名:阿凡达 又名:化身/神之化身 英文片名:Avatar 国家/地区:美国 区域:欧美 出品: 发行:二十世纪福克斯 Twentieth Century Fox 类型:动作 冒险 科幻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
很多著名影片引进时是另起标题的。比如在大陆市场
The Matrix 叫成“黑客帝国”
Inception 叫成“盗梦空间”
Mission: Impossible 叫成“碟中谍”
The Bourne ... 系列叫成“谍影重重”
通常,只有涉及人名地名物名族名以及各种“字面含义不明显的专有名称”时,才有可能音译。
只是“有可能”,实际上“另起标题”还是很常见,比如《谍影重重1》不叫“伯恩身份”,《寻梦环游记》不叫“可可”,《金刚狼3:殊死一战》不叫“罗根”。
正因为有这样的惯例存在,当年很多观众以为潘多拉星球上的原住民就叫“阿凡达”,尽管在电影里它指的是通过心灵连接由人类控制的混血生命体。
在电影问世前,avatar 这个词在英语受众看来是有特定意义的,并非含义不明的音节代号。
这个词源自梵语 अवतार,已进入英语并衍生出相关含义。就如同来自梵语 मार 的借词“魔”属于汉语词汇一样,来自梵语 अवतार 的借词 avatar 也早已出现在英语词汇中了。
某种程度上看,Avatar 译成“阿凡达”,就有点相当于
《终结者》Terminator 译成“泰米内特”
《铁血战士》Predator 译成“普列德特”
《异形》Alien 译成“埃里恩”
《变形金刚》Transformers 译成“特兰斯弗默”
《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译成“布雷德兰诺”
或者反过来
《战狼》英语译成 Zhanlang ……
这些说法在影片里都是“专称”,但却不像“敦刻尔克”Dunkirk 、“阿丽塔”Alita、“哪吒”Ne Zha 那样在母语受众看来也只是个名字。
那么 Avatar 最初为什么译为“阿凡达”呢?
假如是版权方硬性规定要音译的话,为什么大陆以外其它华语地区可以不音译呢?
最终采用这版标题的初衷,更有可能是:为了体现“异域感”。
片名:阿凡达 又名:化身/神之化身 英文片名:Avatar 国家/地区:美国 区域:欧美 出品:发行:二十世纪福克斯 Twentieth Century Fox 类型:动作 冒险 科幻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
不过,这种感觉,和汉语母语者看到“阿凡达”三个字的感觉并不相似。
英语里的 avatar 早在80年代就开始术语化,后来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日常化了,尽管母语者仍然觉得它是“外来词”,但却不再会觉得它是“生词”了。
在网络游戏中,它可能是“虚拟角色”。
阿凡达 Avatar (2009)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编剧: 詹姆斯·卡梅隆主演: 萨姆·沃辛顿 / 佐伊·索尔达娜 / 西格妮·韦弗 / 史蒂芬·朗 / 米歇尔·罗德里格兹 / 更多。类型: 动作 / 科幻 / 奇幻 / 冒险制片国家/地区: 。
在社交媒体中,它可能是“用户头像”。
在客服系统中,它可能是“聊天机器人”。
而绝大多数汉语母语者,在最早听说到《阿凡达》电影之前,对这三个字的感觉完全是陌生的,和从未见过的人名地名没有任何区别。
“泰坦尼克号”有个“号”字,配上海报还大概能猜出是轮船的名称。而“阿凡达”这个标题对于还没看过电影的人而言,信息量几乎为零。当年上映时宣发都是以《泰坦尼克号》、卡梅隆、金奖导演、3D、革新影史、视听盛宴等各种关键词去铺的,映前靠超高预期,映后靠炸裂特效,口碑迅速发酵,才硬生生将“阿凡达”三个字打造成顶流热词。
现今人们之所以不再觉得陌生、难记,唯一原因是《阿凡达》影响力实在太深远,单枪匹马凭一己之力火爆出圈,即便是路人也无数次看到过这个名字了。
只不过,没具体了解过影片的路人,仍然很可能认为海报上的蓝皮肤外星人都叫“阿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