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认识生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范围:海平面上、下约10千米,共20千米左右的圈层
大气圈的底部
多种中气体组成,主要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卷的大部
主要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微小生物
岩石圈的表面
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 水、空气、温度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 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 过则会遭到破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于较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绿色水库”之称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于干旱地区,缺高大植物,动植物种类较森林生态系统较少 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植物多为微小的浮游生物,动物种类繁多,大多能在水中游动 淡水生态系统:由淡水水域和淡水生物组成
湿地生态系统:在多水条件下形成,以沼泽为典,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喻为“地球的肾”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非野生动物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结构
▲显微镜的使用:右手握,左手托,距边缘 7厘米处,略偏左,安目镜,选物镜,转转换,对通光,端 距台2厘米,大光圈,对通光,两眼睁,单眼看,视野亮,放标本,夹压片,标本正,对通光,转粗准, 镜筒降,看物镜,进标本,看目镜,升镜筒,有物像,调准焦,像清晰。移标本,找规律。成倒像,同侧移,放大数,双镜乘。(目镜X物镜)放大倍数越高,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 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常用玻片标本:装片:撕下或挑取少量生物材料制成
涂片:用液体生物材料涂抹制成
▲临时玻片制作:
(1)洋葱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纱布擦片,载玻片中央滴清水,撕取小块洋葱内表皮,于清水中展平,镊子夹起盖玻片,一侧与水滴接 触,缓缓放下,避免产生气泡,稀碘液滴一侧,吸水纸对侧吸引,完成染色。
(2)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纱布擦片,载玻片中央滴生理盐水,用消毒牙签取口腔侧壁上皮细胞,涂于生理盐水中,镊子夹起盖玻 片,一侧与水滴接触,缓缓放下,避免产生气泡,稀碘液滴一侧,吸水纸对侧吸引,完成染色。生理盐 水可维持动物细胞的形态。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线粒体:释放化学能,供细胞利用(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一一 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 染色体进行复制
2、 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 细胞质分成两份
4、 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命体 细胞: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Sunlight plays a much larger role in our sustenance than we may expect: all the food we eat and all the fossil fuel we use is a product of photosynthesis, which is the process that converts energy in s。
组织: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 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
组织类型
细胞构成
组织特点
功能
上皮组织
上皮细胞
细胞排列紧密
保护分泌
肌肉组织
肌肉细胞
细胞排列较紧密
收缩舒张
结缔组织
类型多样
有的紧密有的松散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通过突起远距离联系
产生传导兴奋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病毒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
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
花叶病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自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
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
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花瓣雄蕊花柱一一凋落子房一一果实(珠被一种皮受精卵一胚受精极核一胚乳) 胚珠一一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人工受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一一营养物质转运一一胚根发育成根一一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 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氮
使枝叶长得繁茂
磷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花,使果实 种子成熟提早
钾
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原理示意图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
▲花的结构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花瓣 雄蕊 花柱——凋落 子房——果实(珠被—种皮 受精卵—胚 受精极核—胚乳)胚珠——种子 子房壁 ----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1)细胞的组成成分
(2)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3)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光合作用英语: photosynthesis 例句: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是光合作用。Our current research topic is photosynthesis.一、什么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
(4)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含叶绿体)叶脉(有筛管 导管)气孔(下表皮多)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
呼吸作用
概念
水分从植物地上部分以 水蒸汽状态向外散失的
过程叫蒸腾作用。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 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 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 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 有机物中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 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 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 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 动的需要
场所
叶表皮气孔
叶绿体
所有活细胞
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 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 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 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 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 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 进生物圈水循环。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 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 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 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 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 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 出去。
公式
吸了水后蒸发
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有机物+氧气
有机物+氧、二氧化碳+ 水+能量
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 的主要动力,也是无机盐 由根部向地上部分茎叶 运输的动力,还可降低植
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 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 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
▲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
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 —氧平衡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森林占主体)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地球的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植被覆盖率低( 2)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利用不合理,破坏严重
(3)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 沙化
▲我国森林覆盖率 16.55% 。
▲我国每年 3 月 12 日为植树节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大猩猩 黑猩猩 长臂猿 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森林古猿
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直立行走→使用 制造工具→用火→产生语言
2、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5)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发育:受精卵(新生命的开始) 胚胎 胎儿 (母体子宫内发育完成) 婴儿
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3、青春期
形态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大脑 :功能特点 心脏 结构、功能完善化 ;
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性发育 :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4、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精 雌性激素分泌减
少 子宫内膜坏死、脱落。
出血 :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功能: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2)小肠的结构特点:
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a 最长; b 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 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且小肠中含有各种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淀粉的消化 (口腔、小肠) ,参与的酶:唾液淀粉酶, 消化过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 : 参与的酶(胃液、胰液、肠液)消化过程: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的消化 (小肠): 参与的酶 (肠液、 胰液) 消化过程: 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 +脂肪酸胆汁 (肝脏)。
4)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 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 ( 淋巴管 血液循环) 吸收;其他从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大肠: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3、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 按时进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
2)食品安全 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馊饭菜、发芽的马铃薯) ;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保持厨房和炊具的干净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呼吸系统的组成
(2)两次气体交换:血液 肺泡 (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 组织细胞
(3)3、空气的质量与健康
(4)1)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极大,有害物质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流动的组织-血液(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由心肌构成。 (四腔、八“心眼”——血管)
有四个腔:左心室→主动脉,壁最厚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 ;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流动脉血)→各级动脉→身体各处毛细血管→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流动脉血)←肺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流静脉血)←右心室←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尿的形成与排出
1)概念: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 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排遗) 。
途径: 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 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1)图1是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发生场所是叶绿体.根据图中的水的参与反应和光被吸收可判断该膜上发生光反应,则该膜是类囊体薄膜.膜上方进行的是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2)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子裂解成。
2)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输尿管和膀胱)
2、人粪尿的处理
1)人粪尿的价值: 作为农家肥。特点是: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
2)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方法: 建沼气池、高温堆肥、建生态厕所
作用:杀死各种病菌、虫卵,分解有机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第六章 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的视觉和听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的形成:
外界光线经反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2、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传导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
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听小骨: 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
声波、鼓膜产生振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 听觉中枢 骨传导 有关的神经 (形成听觉 )
3、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2)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结构、功能:
(1)结构 细胞体、突起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概念: 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
反射弧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感受器:股四头肌及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中
效应器:(下肢的)股四头肌及其内的运动神经末梢
3)反射的类型
简单的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一般不会消失,反射中枢在脊髓)
复杂的反射(后天经学习获得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反射中枢在大脑)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生物数量: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 150 万种。
分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1 鱼
(1)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呼吸。
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
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2)鱼的呼吸器官:腮 。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
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3) 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 其他水生物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用鳃呼吸。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比较干燥;( 2)昼夜温差大;( 3)缺少水中的浮力;( 4)有气态
的氧;( 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
3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
以便觅食和避敌;
(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
(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①环节动物 (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
蚯蚓 :
光合作用,英文名是“Photosynthesis”。这个作用的主要过程是绿色植物利用自身具有的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在利用可见光照射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以及水转化为可以提供具有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简单说来,光合作用就是指绿色。
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②恒温动物 (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包括:哺乳类和鸟类 )
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哺乳类:
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 4000 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 空中飞行的动物—鸟类:
数量:世界上的鸟有 9000 多种。
鸟类适宜飞行的特点:
(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
气而飞行。
(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3、直肠短,排便频繁。
(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8)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 昆虫
数量: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 100 万种(占动物种类的 4/5 )
外部特征: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 —— 翅和足都生在胸部。
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会发生蜕皮),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分类: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57 、
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 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关节结构:
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 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 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2 动物的行为
分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意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首领 ”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生态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2、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人们食用;在医药保健方面发挥作用;在观赏、娱乐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们在生活中用来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点;动物传播给人类一些疾病(害处)。生物反应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 “生产车间 ”,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
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仿生: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特征
细菌
真菌
菌落
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
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
颜色。
结构特点
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
单细胞,无成形细胞核(有 DNA )。
有的细菌有荚膜或鞭毛, 呈杆装、 螺旋
状或球状
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青霉菌长有
孢子的菌丝呈扫帚状,曲霉菌长有的
菌丝呈放射状,大的多为多细胞,酵
母菌为单细胞
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 X= a×2 n ) 芽孢—休眠
体
孢子生殖
营养方式
以现成有机物为食—异养(寄生、腐生)
生存条件
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举例
乳酸菌、球菌、杆菌
木耳、银耳、蘑菇、霉菌、酵母菌
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芽孢: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还可以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细菌分裂速度极快)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参与物质循环;( 2)引起动、植物患病( 3)与动物共生。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有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 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疾病。
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一旦分开,可以独立生活,叫做共栖)寄生(往往有害);共生(互利)。
酵母菌发酵状态: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 +水+能量(多) [多用于做面包 ]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 +酒精 +水+能量(少) [用于酿酒 ]
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作呼吸作用)
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烂,因此食品保存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防腐。防止食物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新军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
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菌素)。
科学家还能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只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品(用细菌做生物反应器)。
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抗生素。
第六单元 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分类的意义: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同时也进一步明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生物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内部构造、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生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的基本单位) 纲 < 亚门 < 门
分类等级越小,生物种类越来越少,生物间相似程度越来越多,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来越近。
生物多样性:内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样式,外在形式是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 “裸子植物的故乡 ”。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丧失。
自然条件下,平均 2000 年一种鸟类灭绝。平均 8000 年一种哺乳动物灭绝。
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 1)生存环境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3)环境污染;( 4)生物入侵。
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迁出原地保护;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法律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分为:就地保护和圈地保护。
森林是全球 50%~90% 的陆生生物的家园。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 :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2.无性生殖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3.嫁接的关键 :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以确保成活 .
二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 :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卵 →幼虫 →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2.不完全变态 :卵→若虫 →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三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 :卵→蝌蚪 →幼蛙 →成蛙
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
四、鸟的生殖和发育
1.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2.特点:卵生 体内受精
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
2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 DNA 片段。
2.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 “桥梁 ”。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三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
2 . 隐 性 性 状 基 因 组 成 为 :dd 显 性 性 状 基 因 组 称 为 : DD 或 Dd
3.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基因遗传图解:
父方 母方
亲代基因: Aa A a
↙↘ ↙↘
生殖细胞中的基因: A a A a
子代基因: AA Aa Aa aa
四 人的性别遗传
1.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 23 对染色体.(男: 44+XY 女: 44+XX )
2. 其中 22 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 XY,女性为 XX.
五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数学者认为 :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 ,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2.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 →古代鸟类)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过程: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一、传染病及其预防
1.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二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分泌物有杀菌作用。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
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1. 安全用药 处方药( R) 非处方药( OTC )
2. 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例如:牛黄解毒片可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疾病的治疗。新速效感冒片可用于伤风引起的鼻塞、咽喉痛、头痛发烧等疾病的治疗。
3.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 分析药品标签包含的信息。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
4.120 急救
5.人工呼吸
6.胸外心脏挤压
7.出血和止血:外出血,内出血,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一、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2。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二、调节自己的情绪
方法:转移注意力;选择合适的方式宣泄烦恼;自我安慰
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低浓度的酒精( 0。25%)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
3.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酗酒会全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引进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饮酒过多,还会有生命危险。
4.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
5.毒品的危害: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