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文彬
2021年是比赛的“大年”,由于疫情部分好转,几个推迟了的国际钢琴比赛赶集一样在这一年全部上演,从布索尼、克利夫兰、蒙特利尔、悉尼、贝多芬(波恩和维也纳)、利兹等国际钢琴比赛,到重头大戏——吸引无数眼球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从前,对青年钢琴家来说,这些比赛只要获得一个冠军就可以一夜成名,从此事业道路一片大好。但2021年的情况略有不同,比赛在变化,参赛者和评委也在变化,听众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为何“轧”比赛
英语周报杯是国家级别。以前组织学生参加过他们里面的竞赛。得到的荣誉证,是被认可 英语竞赛在中学生的各类竞赛里面用途是最小的,跟物理化学这些理科竞赛有很大差距,跟数学竞赛更是没法比,因为理科的这些竞赛里表现好,是有。
在娱乐圈,“轧戏”(网络词汇,意为演员在同一时间接拍多部戏)一直被认为是一件不那么有职业道德的事。但对青年钢琴家来说,“轧”比赛是一条演奏家的必经之路。我们多多少少会看到,同一个名字在不同的国际钢琴比赛中频繁出现。笔者在学生时期也非常热衷于同时报名各大国际钢琴比赛。这其实是无奈和必须之举。没有人能保证所有比赛的预选赛都可以通过,同时投递多份比赛的录音在概率上会提高成功参赛的几率。其次,参加比赛多多少少有一个赌的成分。青年钢琴家参加更多的比赛,投入足够的可能性,也就会提高获奖的几率。
英语周报社证书可以反映你学习态度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各种各样的竞赛层出不穷,国家举办的英语竞赛含金量较高,但获奖证书的最大作用只是学生获得了这一学科的报名资格,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纵观2021年的比赛,众多国际比赛的冠军就像百鸟朝凤一般汇聚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现场,其中有几位几个月前刚刚获得另一个重要国际比赛的冠军,甚至是不只一个冠军。比赛的质量,乃至冠军的含金量都在狠狠“内卷”。比赛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国际一流的比赛少说也有十几个,二三流的比赛更数不胜数。遍地是国际比赛冠军,在这样不断“内卷”的情况下,一个比赛的冠军已经不足以打动经纪人和听众的心了。而且过不了几年,同一个比赛新的冠军就会产生。比赛结束以后,它本身引发的讨论和热度会马上消失,不会增加或留下余温,甚至比赛作为奖项的后续巡演也不会引起和比赛本身一样的关注和热度。
既然如此,为什么青年钢琴家要不停地参加比赛呢?目前来说,比赛仍是相对公平和透明的平台,一个让普通观众一下子了解很多青年钢琴家的平台。以前青年钢琴家参加比赛是为了获得名次、得到特定评委的赏识进而可以跟那位评委学习深造,但近几年观众的参与程度明显增加,这其实对青年钢琴家更重要。其次,只有不停参赛,才能让自己不断练琴、进步和学习。一场重要的比赛带给一个钢琴家的压力和动力是不言而喻的,我每参加一次比赛就会感觉自己进步了许多。
比赛的负面影响
参加比赛不一定都是会产生好的影响。我的老师鲍里斯·贝尔曼(Boris Berman)是一位坚定不移的比赛反对者,以前我想参加任何比赛他都会反对。我也深入和他讨论过这个话题,他觉得,比赛会让一个青年钢琴家只会用自己熟悉的曲子参赛,让一个学生从如何学习音乐变成如何学习比赛,这是他最为厌恶的一点。
有用。英语周报杯全国英语读写大赛面向全国广大学生,坚持自愿报名参加,提倡“重在参与”的精神。大赛的统计数据将为全国各级、各类英语教科研机构提供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有关数据,并根据抽样调查结果评估各地英语阅读与写作。
参加比赛自然是为了赢,为了赢自然需要拿出自己拿手的曲目,拿手曲目肯定要在舞台上千锤百炼,作为“轧”比赛的一员,肯定是一套曲目吃天下。在“轧”比赛的情况下,根本不会有时间练习新作品或者做深层的沉淀和思考。所以我们看到在2021年肖赛的现场,一些特别优秀的钢琴家,在演奏一些特定的肖邦作品时并不会像他演奏肖邦奏鸣曲或前奏曲那样得心应手,或者完成质量相对不是那么高。一首作品在演奏过一定次数以后,会出现一个倦怠期。按我老师的话说就是:“你讨厌这个曲子,这个曲子也讨厌你。”这对一个青年钢琴家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此外,比赛成绩不理想或自认为遭遇不公的负面情绪,对一个年轻人的心理发展也不会产生好影响。并不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我有过到今天也想不通的比赛结果,经历过奇怪的比赛过程,也经历过很长时间颗粒无收的无奈和失落。把失败换作动力,说起来简单,但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做起来可能不那么容易。也有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过早地获得冠军,此后每次参加别的比赛都顶着光环,反倒容易发挥不佳或者压力过大,音乐人生变得短暂。
平庸的冠军和喜欢的选手
随着比赛热度的提高,关注比赛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作为听众,肯定都经历过这个心理:冠军不是我最喜欢的参赛者,或者觉得冠军“德不配位”。只要是人打分的比赛,不管是音乐比赛或体育比赛,都没有办法避开主观因素。钢琴比赛历史上最出名的没有获得奖项的参赛者非波戈雷里奇莫属,在这之后,也有一些参赛者们赢得了观众的心,但并没有得到评委的青睐。
有含金量,不过不高。英语周报的好处:1.这东西时效性非常高,文章很新,这是所有练习册比不上的,没有一个练习册可以跟他比文章的新鲜程度,而这个对于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适应高考的需要。2.听力,用我们老师的话来说,。
每个人的音乐品味和取向都不同,我们自然无法得到一个公认的冠军,英语周报杯容易得奖吗,即使是无可争议的比赛冠军。2021年肖赛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我最喜欢的几位参赛者相继止步于第二轮、第三轮和决赛后,冠军刘晓禹的演奏才慢慢进入视野。我惊讶地发现,前几轮居然直接把他跳过没有认真去聆听。而加了“冠军”滤镜后,似乎也没办法客观地聆听了。我相信这是大部分听众的心态。但也有一些死忠粉会坚定不移地支持自己喜欢的参赛者,觉得冠军就应该是他们心中的那位,更有甚者,会提出“阴谋论”和“不公平论”。
至于评委自己的学生参加比赛,大部分国际比赛对此有严格规定,但我们也看到一些比赛和评委仍在玩文字游戏,还是让自己的学生参加了比赛同时还获得了冠军。诸如此类的比赛会渐渐被青年钢琴家们排除在想参加的比赛列表之外,因为去了也很有可能扑空。我参加比赛时一位知名的钢琴教授亲口告诉我说,参加比赛时前十个错音是免费的,但错音和状况出太多,自然会影响成绩。很遗憾的是,目前在钢琴比赛里或许惟一一个可以通用的标准就是“比谁的错误少”,错音和失误多自然会被扣分。此外,过于个性和离经叛道的演绎在音乐会上也许会受到更为宽容的欢迎,但在比赛里不一定行得通。
所以我们听到的大部分“冠军”的演奏都是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和标准里:演奏干净、技术过硬、音乐表现完整,以及非常尊重原作和乐谱,最重要的是“恰到好处”的个性。这也刚好是近几年韩国钢琴家在众多国际钢琴比赛中屡获佳绩的原因之一。韩国钢琴家也许不会是最有个性和最吸引人的参赛者,但绝对不会在任何国际比赛获奖者名单里缺席。2021年的蒙特利尔、贝多芬、布索尼等比赛都被韩国钢琴家摘下桂冠。
英语周报杯是国家级别。得到的荣誉证,是被认可。说是得了一等奖可以代表出国比赛,或者是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上有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疫情的关系,有些比赛并不能像之前一样有很多的现场观众,甚至有些比赛直接全部转到网上。这会对参赛者和评委有多大影响,我们暂时不去讨论,但是对古典音乐迷们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喜事。从2021年年初的几个比赛开始,网络参与度持续升高,这个热度在肖赛时达到了顶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在线观看人数和评论人数都达到了此前一个无法想象的高度,虽说和娱乐圈的热度没办法比,但对曲高和寡的古典音乐来说已经算是幸事。
但这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值得思考。比赛直播时,“键盘侠”和乱七八糟的评论不停在刷,这大大影响了认真观看比赛的听众。虽说我都会屏蔽掉评论区,但有时也会对那些评论和观点产生好奇心。选手有时也会去点开看自己演奏的回放视频,然后会被其中的一些不怀好意和人身攻击恶心到。这些是会直接影响选手在下一轮或比赛下一阶段的表现的。
比赛走向网络化,为音乐和比赛本身增加热度和参与也许是好事,而对参赛者来说,每个人在得到巨大曝光量的同时,心态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有些青年音乐家忍不住直接上评论区和乐迷对骂,这其实大可不必。正如网络本身的特点一样,热点来得快,去得也快,当时骂得最欢的“键盘侠”可能都已经不记得自己发的那些言论。比赛热度一过,真正的乐迷会持续关注自己喜欢的音乐家,而伪乐迷们又会去找新的平台高谈阔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陷得太深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也由衷地希望可以有一个更规范的网络平台供大家进行专业和有效的交流,为青年钢琴家和比赛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音乐大于比赛
在观看肖赛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很有爱的画面:一位参赛选手演奏结束下台后,候场选手在台口由衷地祝贺了这位选手成功的演奏。我想这也许就是音乐比赛该有的样子,忘掉竞争,纯粹地为另一位演奏者的精彩音乐演绎鼓掌祝贺。我们不是圣人,不能做到完全把自己想赢怕输的念想屏蔽在外,但有没有可能把音乐放到第一位呢?
比赛只是一个载体,它所要承载的是青年钢琴家对音乐的理解和精彩诠释,所以在短短的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和五十分钟里,钢琴家应该全情投入为音乐服务,即便是在准备比赛的阶段也应该不要忘记音乐始终在第一位。把音乐放到第一位的参赛者永远都会打动人,即使结果不如意,但这对音乐又有何影响呢?
记得有一位钢琴大师说过,“希望永远可以做音乐的仆人。”我希望青年钢琴家们以此为鉴,时刻提醒自己,音乐本身的意义远远大于比赛,所以不要论输赢,真诚对待音乐。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正规。经查询英语周报比赛的相关资料得知,英语周报的比赛是英语周报社举办的正规比赛,含金量非常高。《英语周报》是一份面向全国大中小学师生的报纸。报社总部位于太原,另设有北京、西安、武汉、广州四个采编部。
不错过每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