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的的英语,今天多少度的英语

此文原载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华人中文论坛,作者名不详。经编者多方打探得知,作者为鲁振葆。鲁振葆,女,1955年从临夏中学高中毕业,考入西北师大数学系。曾任兰州商学院副教授,现已退休。其侄孙鲁可鹏投稿于河州

此文原载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华人中文论坛,作者名不详。经编者多方打探得知,作者为鲁振葆。鲁振葆,女,1955年从临夏中学高中毕业,考入西北师大数学系。曾任兰州商学院副教授, 现已退休。其侄孙鲁可鹏投稿于河州论坛。该文以细腻的笔触,生动记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州的诸多民族风俗,颇有史料价值。现转发出来,作为资料。

我的故乡河州(临夏),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的小城市。

2007年夏天,我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故乡,眼前的一切已经时过境迁。当时,我的思绪充满了矛盾,我为故乡的新面貌(高楼大厦、热闹的超市、宽阔的马路、公共汽车、各种品牌的小轿车、摩托车等)而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故乡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但在高兴之余,却又情不自禁地从内心深处冒出了一股怀旧感和失落感,因为故乡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永不磨灭的美好回忆。

我凭借着自己的一些支离破碎、影影绰绰的记忆,写一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故乡河州在“人文风貌”和“传统文化”方面的故事。如今,许多东西已经逐渐淡漠不存在了,然而,历史仍然会诉说这里的古老。

一、商业繁华

从古到今,河州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回汉人民都善于经商。那时,市场上的商品品种齐全,名目繁多。兰州没有的东西,河州就能买到得,所以,有“小北京”之称。河州商业繁荣的秘诀是:有一批勤劳、勇敢、智慧的“行商”(当地人叫跑流水的),外地人叫——精明的河州鬼。用现代的话形容,是一批优秀的商业人才。

河州的商业形式有四类:

第一类:不开商店的“行商”。

他们是河州商业上最重要的人物。他们从上海、广州、南京、宁波、汉口等地,运来丝绸、毛料、亚麻布、细纹棉制品、羊毛线和羊毛织品及各种工艺品、化妆品、香料、海产品干货(如海参、海米、海带、鱿鱼等),将其批发给零售商店,以满足各层次人们的生活需要。然后,又把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西部城市的一些特产运到东部城市去。这其中,“行商”们成了东西部商品交流的桥梁,对当时贸易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那时候,不像现在有快捷的交通和互联网络。也没有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火车只通到天水。把货物从天水运到河州,不是一件易事。货物运输主要靠的是“马帮队”,沿途免不了要翻山越岭。因此,有些贵重货物必须得亲自跟随“马帮队”押运。有时要夜以继日的赶路,十分辛苦。

From gansu linxia city

可是,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河州的行商们。他们凭借自己的吃苦精神和聪明才智,善于抓住机遇,最终,今天多少度的英语,繁荣了河州的商品市场,自己也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第二类:有固定铺面的大商店

汉民商店中,比较有名、门面装饰最豪华(全是玻璃柜)的是——“宪民号”。经营的商品主要是绸缎和进口毛料,还有其它进口商品,如:自行车、暖水瓶。南门外的回民商店,大部分有雄厚的经营资本,规模较大。他们购进的商品更高档,有:丝绸、进口毛料、进口细纹棉布、进口毛线(英国开司米)及毛织品、进口化妆品(巴黎香水、日本孔雀霜)、瑞士名表(大罗马、小罗马、英那格)等。

词语翻译英语KanglecountyinLinxiaHuiautonomousprefecture_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Lin2xia4Hui2zu2zi4zhi4zhou1],Gansu,peaceandhappiness(old),healthyandhappy,recreation德语Wohlfahrt(S),Kangle(OrtinGansu)(Eig,Geo)。

这些商店,与现代的商店相比,门面不是太大,但很典雅。店主们有老道而高超的经营技巧。每个店员以嘴角的微笑欢迎顾客,任你选择或离开,气氛十分和谐。我们的父亲用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干公事及教书),也开过一个商号为:“福盛祥”的布店,由于自己不懂经商,全权委托别人去管理,最后以倒闭而告终,血本无归。俗话说:“隔行不取利”。

第三类:有小铺面的小本生意者

这些小店,主要分布在鼓楼北面的正街、东门街和西门街上。经营一些中等生活水平的居民所需要的日用品,样样俱全。有杂货铺(油盐酱醋;糖——冰糖、黑白糖、麦芽糖;核桃等干果类)、棉花铺、缝纫铺、水果摊、蔬菜摊、香蜡坊、纸货店(用竹子扎好再用彩色纸糊成的送葬品:童男玉女、马匹、房子等)。城里的大部分居民天天、时时都离不开这些店。店主们都心照不宣的遵循:“童叟无欺”和“不厌其烦”的商业道德。

第四类:挑着流动货架的小商贩

这是一道进入各个角落、深入每个民心的美好风景线。

先来介绍一下锦货担子和货郎柜。锦货担子卖的是一些高档小商品,如:做枕头和鞋面的缎子布头、平绒布头、绣花的丝线;还有一些高档日用品。货郎柜里的东西只是一些廉价的小商品,如:针、别针、顶针、棉线、头绳、发卡、松紧带、纽扣等。他们招引买主的方法是手摇小“拨浪鼓”,走街串巷,老百姓都能分清。锦货担的鼓声亮脆;货郎柜的鼓声低沉,大概是这样区分。他们主要是为一些不经常出门的小脚老太太、家庭主妇、小媳妇和大姑娘服务的。

另外,有一些挑着担子沿街叫卖零食的小商贩。卖的零食有:荞粉、酿皮子、甜麦子等。傍晚,还有手提有盖竹篮,卖羊头肉和热麻腐包子的。这些人态度随和,生意也做得很灵活,顾客非常欢迎。如:有些贫寒家庭的小孩,买不起一碗荞粉时,还可以用几分小钱割个“鱼”(半巴掌大的一块,上面抹些调料)。平民老太太可以买一个或两个麻腐包子。这种做法,可以给贫穷孩子和贫寒老人们解解口馋。

除此之外,在各条街道的固定点上,有各种手艺的匠人在勤劳地干活。有钉碗匠、修鞋匠、脱笼匠(修笼屉的)等等。这些技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有玄机。

二、建筑风格多样化

河州有不同风格的建筑。每一种建筑都代表着一段历史。如今,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1、中西合璧的豪华别墅解放前,马步青在大厦河畔建造了两处别墅:“蝴蝶楼”和“东宫馆”。“蝴蝶楼”有中间的主楼和连在一起的左右侧楼,因外形像只蝴蝶,故得名“蝴蝶楼”。“东宫馆”一进几院,是以临夏“四合院”建筑为蓝本,参照皇宫式样而设计修建的。里面有亭台、楼阁、大型假山、小湖等。它们内部的设施先进,有抽水马桶、洗手间、弹簧床等,装修极其豪华。屋里的隔断都用淡棕色的梅花厚玻璃。他们在那里过了好多年的奢侈生活。解放前夕,马步青跑到台湾,后移居阿拉伯国家,留下的两栋别墅,由十一师部队机关和部队文工团使用。2、外国小洋房正街处的“福音堂”是一套建筑在河州城内独具一格的小洋房。“福音堂”外部墙面是白色的,门窗刷的是奶油色油漆。门窗式样与我们本地的也不同,窗户和门扇上镶着浅蓝色的玻璃。居室内有舒适的钢丝床,白色的床单上叠放着俄国的高级软毛毯,有一架大钢琴,还有莲蓬头洗澡池。窗台作为装饰台,上面摆放着各种工艺品,也有种养的植物。窗户上挂着轻薄的沙质窗帘,与窗户一样长短,十分清爽。客厅的墙上,挂着一些植物花卉图片,被镶在玻璃镜框内。家具不多,也没有中国家具上那种古香古色的雕刻,但简单、新颖、实用。屋子里不知喷洒了什么东西,总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房屋外面,屋前有一小块花园,种的全是美丽的金蝴蝶,覆盖在地面上,像是铺着一块花地毯。这与我们的种法不同。另外,别处还种了些美国兰(花瓣像绸子一样,当地人称为“绸子花”)、石竹花、金莱花等。院子墙跟前种了些小树和毛竹。还有一块蔬菜地,种的是西红柿、洋葱、香菜、青菜、菠菜等。其中的西红柿和洋葱是海牧师从美国引进的,但河州人都不爱吃。洋葱嫌气味太刺激眼睛;西红柿成熟后红红的很好看,好多人就拿蝶子摆到桌子上,当摆设去欣赏。后来,大家也慢慢试着吃起来了,主要是生吃,还不知道西红柿炒鸡蛋的吃法。后来“国立西北师范学校”的生物老师毛青山(广东人)在讲课时,讲了西红柿的营养价值及吃法,学生们把此事传到社会上,才得以推广。解放后福音堂的那座小洋房,由临夏团地工委办公。3、华贵、古朴、精巧、神秘的四合院河州城内,一些古街小巷的路面都由石头铺成。有些小巷曲折、幽深,四合院多分布在这些古街和小巷的两旁及深处。河州的四合院,大部分是土木结构,由圆木柱支撑而立。看上去满眼都是清一色的瓦房,清一色的方格木窗棂,糊着简洁剔透的窗纸。窗户分上下两段,下面窗户上镶着两块约40公分长,30公分宽的玻璃。所有的四合院,按特色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大气华贵、古朴厚重、精巧别致、神秘幽深。先介绍一下四合院“堂屋”的情况。因为它是重点,也是主角。各种大小四合院,都有“堂屋”(也叫上房,是家里最老的长辈住的)。河州的堂屋和我见过的其它城市的不太一样。可惜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它,只能粗略地写个大概。一般情况下,堂屋都是坐北向南的,面积大小不一。较大的堂屋里,还要用两道屏风做隔断,有东西大炕各一个,炕洞在侧面外墙上。房门在正中,与两个炕沿边在一条线上,这样一来,门前面就形成了一块与炕一样大的小厅子。两个炕与厅子之间,用窗户来隔断。在这里,老人们冬天可以喝茶聊天。房门是双扇门,两边各有一扇门板,被镶嵌在门坎里,家里若有婚丧大事,就可以把四块门板全卸下来,摆酒席或停放遗体。堂屋里还有两样“宝贝”,需要特别提明:一样是“阴楼”。堂屋里对着门的桌子正中,都摆着一个木制的咖啡色“阴楼”,雕刻十分精致,其外形像有几扇门的大客厅, 里面存放着祖先的照片和家谱。“阴楼”平时不开门,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打开,供出祖先的照片,并献上供品来祭奠。最大的有:50公分高、45公分长、35公分宽。也有小巧玲珑的。另一样是“热炕”。其实,除了专做书房和客厅的房子外,其它房间也有热炕。我自小睡惯了热炕,所以对热炕情有独钟,因为睡热炕可抵御风寒对人体的侵袭,也无形中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直到现在,每当我遭遇风寒浑身发冷时,不由得怀念起小时候睡过的热炕。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堂屋”。

茉莉花城—希腊雅典

河州城内的四合院太多了,故事也很多。为了做到“简约”,我只能把自己最熟悉的家做一简单描述。

1、大气华贵的有:西门街上的韩土司大院。他们从藏区挣了不少钱,回来颐养天年。还有,东门巷里的宋家大院(宋焕家),号称宋半川,东川里大部分水地都是他们家的。这种四合院,房屋建筑高大、气派。庭院很大,有铺砖的,也有镶石子路的,中间都有个花坛;后院也不小,有精致的假山和花园。房屋装修很豪华,门窗全是金黄色,桐油漆过的。瓦房屋脊的两角上有砖雕刻的龙头、和平鸽、喜鹊。屋檐下也有古色古香的木雕刻。2、古朴厚重的有:县门街上的徐家大院(妈妈娘家)、学后街的陈家大院(阿姐婆家)、新华街上的刘家大院(刘秀英娘家)。这些大院的特点是:装修朴素、典雅,房间多,大多是四世同堂甚至有五世同堂的,因为人口众多,四面的主房不够用,所以,在院子角落里建造了一些套房,有些还延伸出一个小庭院。这些家庭,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当家的是精明能干的中年人,他(她)们把上下左右的关系处理得十分融洽,所以,大家相处得非常和睦。3、精巧别致的有:县门街口的鲁巧云家及正街里的窦文贵家。这些四合院,家里人少,房子主要有东西南北四座,院子也不太大,厨房和厕所被安排在院子角落的拐弯处。房屋装修得既古香古色,又带点洋味,很别致。室内墙上都有小搁架,有些还带抽屉,上面摆放着一些装饰品,设计制作优雅、紧凑,在视觉上具有放大了空间的感觉。4、神秘幽深的有:正街里的秦家大院(富商:大名鼎鼎的宪明号绸缎庄),还有前寺街边上火巷里的汪庭秀家。这些四合院修得拐拐弯弯,神秘隐蔽,一脚踏进去半天转不出来。秦家不仅是富商,而且是一个艺术之家。他家的男主人秦明庭是河州有名的书法家,后代中秦钊、秦娥月也有书法造诣。他家女主人们的刺绣也在河州出了名,绣出的红楼梦人物、花、鸟等绣工精湛,栩栩如生。秦家大院的前院里,有几间装修豪华的房子。院子东面开了个不起眼的小门,进去后是一个大花园,北面是一座典雅、精致的两层楼。花园里种了好多美丽的花,还有樱桃树、果树、杏树等。记得上初中时,快到期末考试前,我和龙妹被秦迎月同学邀请到花园楼上,住在那里一起复习功课。她给我们端上了自产的指头蛋大小的红白樱桃一大碗,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至今回忆起来,还让人流口水。这家大门临街,台子很高,进入院内,厨房门前面好像有一口井,厨房又长又大,还开了个后门,出去又是一个小庭院(秦迎月一家住)。他们叔伯两家关系十分亲密,同一锅吃饭,苦乐与共。还有一家是火巷里的汪庭秀家,她们住的是四合院的东面房屋。她和母亲住一间大屋,北侧墙上开了个小门,进去后是她哥嫂的卧室。窗户边上有一个单扇木门,关上门后,根本看不出里面还套着一个幽雅、精致的小院,内有小书房和小闺房,太神秘了。我们住得很近,她经常叫我去,在她家的小书房一起做功课。那是一块与世隔绝的圣地,外人不能随便进入。进去后,使人有一种隐缩在庭院深处的安静和安全感。我非常喜欢那样的迷离和那样的沉醉。

三、故乡美丽而干净

童年的故乡,一到夏天,美丽而幽静。这与现代化城市的灰塞、嘈杂相较,则判若天渊也。故乡,它拥有自然的秀美和爱美的人民。每到夏天,管浇灌的部门定期给城内各街道的小水渠放水。记得下午或傍晚,水一下来后,左邻右舍互相奔走相告。大家都提着桶、端上盆,先浇大门外街上的树,然后,再浇自个的花园。欢天喜地,说说笑笑,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家乡的人们,家家户户都有种花栽树的习惯。一般在后院里栽着桑树(有黑白两种,可吃桑果,还能养蚕吐丝)、香椿树(香椿炒鸡蛋是保健菜)、梨树(酥木梨、冬果梨、软儿梨等)、杏树(甜核杏、青皮杏、胭脂杏、棉花杏)、樱桃树(红白两种)、丁香树等。有些家庭还做了大型的假山,那是从大夏河中捞出的“水秀石”拼接起来的,下面修个水池。水秀石上有好多自然生成的小山洞,经过下雨日晒后,长出许多绿色小植物,在有小台阶的地方,摆一些小花盆,经常鲜花盛开。还人工做一些小桥、亭子、庙宇等模型,放在上面,非常逼真。也有在前院,用大水盆养着一个小假山,上面长满了青苔,还做了些小渠、小桥、小亭子、人物和动物等小模型,里面还有小鱼在游动,小巧玲珑,另有一番情趣。前院里主要种的是有藤子的一些藤本植物。如金银花、牵牛花、刀豆花,都可用绳子拉扯到屋檐上去。堂屋台子下面的两边(不能遮住门)种的是一种蓝色的大牵牛花,每天清晨开得最旺盛,清风徐来,好像是从屋顶上流下来的两股蓝色的瀑布;东西两边的房屋台子下,种的是黄白色的金银花(晒干后,可当茶饮)、红色的刀豆花(豆角可炒菜),这些植物的藤子拉扯到屋檐上后,夏天可遮阳光,使屋内十分凉爽。还有不少人家,在前院里种上一棵葡萄树,到了夏天,葡萄藤爬到搭起的木架上,形成一个遮阳棚,老人们坐在下面乘凉喝茶。除此之外,在前院的边角处,常开辟出一块块小花园,种的大多是牡丹和玫瑰,因为它们象征着幸福和好运,并且还带有浓郁的馨香味,风一吹,就扩散到外面街上去了。还有芍药、大丽花、秋菊也是大家所喜爱的。另外,还种着一些灯笼花、荷包花、鸡冠花,我非常喜欢,因为太形象了。还有两种花:一种是“海娜花”,女孩们用它来包红指甲,其方法是将花朵及其茎叶和少许明矾放在一起捣碎后,敷在指甲上,手心里垫上向日葵叶子,捏紧拳头,外面用布保紧、扎好。睡上一夜后,指甲就红了。小时候,常常和民姐、葳姐、龙妹们一块包上红指甲,早上起床后,互相比红指甲的那种欢乐情景,至今还使我记忆犹新。包红指甲,一为好看,二为指头上不长肉刺。另一种花是“大烟花”。不少家庭的花园里,都要种上几株妖冶的“大烟花”,它开得非常好看,当然这与吸毒无关,主要被当作药用。用大烟葫芦(种子)泡一点水喝,就可以止住腹泻和咳嗽,而且效果不错。有的人家门道里种青翠的毛竹,院子中间放一大盆金鱼。据说,这是江南人的一种风俗。大门外街道两旁,种的是柳树、白杨树、榆树,有些古老的街道,树长的又高又大,枝叶茂盛,夏天让大家在林荫道上乘凉,到秋末冬初,又提供烧炕的燃料。从前面的那些描述,可以想到故乡河州的环境多美呀!若坐飞机从空中向下一看,每个院落就好像是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难怪1963年,我被分配到陇西师范时,张智校长(陕西渭南人),一听我是河州人后,便赞叹地说:“我曾经在你们河州参加过土改工作,想不到甘肃还有那么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城市,简直像个小江南。”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赛江南”,因为夏天没有江南的那种闷热。我们河州,除了有众多的美丽外,在近郊还有几处天然公园。如:“黄家榨”的原始森林公园。上城北女校时,每到夏天,我们就去那里旅行。每次都是清早出发,由一位老师带队,不少同学手提好几层的菜盒子(专门出外用的一套饭盒)。到了目的地后,哨子一响,大家就一轰而散,各自去找地方休息。在草地上铺上床单子,之后,就开始在广阔的密林中活动,有唱歌跳舞的,也有猜谜语的,玩官兵捉贼游戏的,讲故事的,你追我赶,玩得非常开心。到中午时,大家围坐在床单上,打开菜盒子,开始用餐。家里炒的菜种类有:香椿炒鸡蛋、油炸豆腐块、肉炒韭菜、凉拌水萝卜、凉面等。同学们互相交换着吃,这比家里吃饭香得多。吃饭过程中,学生们都热情地请老师品尝,老师东一口、西一口地都吃不过来,真是热闹极了。一直玩到日落西山后,才依依不舍地往回走。还有南龙山庙宇公园,山上全是一片丁香树,凉风习习,香气扑鼻,上中学后,经常到那里去旅行。西门外的观坡跟前,还有一处公园,那里的牡丹很有名,在盛开季节,回汉人民都去那里赏花。记得当时有一种牡丹叫“二乔”(一朵花红白各半),很鲜艳。总之,整个河州,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座花园城市。

故乡的美,不仅体现在自然环境上,更可贵的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故乡人民热爱生活,且喜欢美化生活。

1.对屋内家具、摆设的讲究

四、邑人热情好客

河州独特的民俗民情,构成了河州特有的诱人魅力。

河州,除了吃酒席外,平时只要有客人上门,主人一定会热情招待,想方设法给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各个家庭,平时总要储存一些好吃的食物,来招待上门的客人。凡当过省工作组的好多同志都说:去过甘肃好多地区,唯有河州人最热情,招待得最好。

五、尕庙台庙会尕庙台庙会原本是一种民间发起的,在特定季节(阴历6月)驱疫祈福的祭仪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民间的综合性盛会,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河州节庆习俗的多姿多彩。1.庙会尕庙台的寺庙,是一个陈旧的祠堂。灰褐色的梁柱上,贴着“驱疫祈福”的条幅。庙会期间,道士们要做一种“打醮”活动。他们身着黑色长袍、头戴黑色方帽,一手拿着一面单调的单面鼓,另一手在上面敲着有节奏的鼓点,口里唸叨着听不清的经文,用一种舞蹈式的步法,从庙里跳出来,按一定的路线和范围转上一圈后,再回到庙内去。主要意义是驱妖鬼,祈祷民间平安,风条雨顺,庄稼丰收。人们都追撵着看。其实,大多数逛庙会者对此并不感兴趣,他们图的是热闹,喜欢这个氛围。2.时装表演会庙会期间,东门外的那条树木掩映下的林荫大道上,充满了迷人的风情。因为所有的人都要从这里经过,于是,这条大道无形中成了各阶层、各民族人民的时装表演大舞台,也自然产生一批有经验的评论家。这些人来的最早,他(她)们坐在道旁树下的草地上,过往的人群都逃不脱他(她)们的眼睛。这些评论家们坐在那里指手划脚,评头论足,窃窃私语,说长道短。人群中妇女们的服装最鲜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富商兼艺术家庭的几位秦家姑娘,她们穿的是进口毛布料子的中式旗袍。春月的是:深蓝色毛布;迎月的是:天蓝色毛布;桂月的是:墨绿色毛布。随着清风在轻轻抖动。脚上穿的是皮鞋或绣花缎鞋。她们的气质典雅华贵,人们都赞赏不已。其次是我们鲁家的姑娘们,虽然衣服布料是一般平布,但服装样式新颖别致。也让不少人投来赞赏的目光。民姐和葳姐穿的是蔚蓝色、中西式(栽袖)的圆领(肩上有暗扣)短袖中长衫,正好露出了白色长统袜,脚上是黑色的一带框篮鞋。在造型完美的黑头发上系着红缎带,洋味十足。我和龙妹梳的是“妹妹头”,穿的是裙子,龙妹的裙子是:布拉吉洋裙,料子是双绉纱绸,鹅黄色底上印着浅咖啡色的大花朵。风一吹,真像一只花蝴蝶。而我的裙子料子是质地较硬的粉红色麻货,上面点缀着小蓝花。样式是紧贴在身上的中式裙,穿上后,显得小气、呆板,活像个阿姑娜(布娃娃)。还有许多妇女,穿着华丽的新衣服,她们都在表演队列中。有些女士模仿上海人的打扮,但经验老到的评论家们,从她们的肤色和气质上,分得清清楚楚。他(她)们在边上指手画脚的窃窃私语:“这个是真阿拉!那个是假阿拉!”男士服装较简单。可分以下几类:一类是身分显赫的地方官员及一些绅士们,穿着浅灰色及米色的笔挺西装,戴着钢盔帽和墨乌眼镜,手拄文明棍。也有穿深蓝色及深灰色的带四个兜的立领中山装的。他们的气质潇洒高贵。另一类是中学教师、银行、邮政、电报局等单位工作的南方人。这些人的穿着最得体,很有品位。穿的是藏蓝色或咖啡色的西服,领带和衬衫都非常时髦,脚下登着锃亮的皮鞋。其气质儒雅、干练。还有穿着对襟儿的,纽襻式的,绾着白袖的中式褂子,气质老练、世故。一般城市居民,无论男女老少,穿着朴素干净的各式服装。气质朴实、自信。敦厚善良的农民们,虽然穿着簇新的衣服,但不少人的神态与举止及着装显得有些别扭。值得一提的是:回族人民的衣着打扮。那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男人中,老人们穿的是灰色或白色的条子布长袍,这是一种阿拉伯式服装。中年人穿的是中式短褂子。青年人穿着白条子布的西式衬衣。所有男士,头上戴的是清一色的白帽。妇女中,中老年穿的是蓝、黑、灰三色,盖住脚面的绸长袍,比汉族穿的旗袍宽大;年轻妇女穿的多是华丽的绸缎,还有大红大绿的服装。她们的衣服裤子都很长,脸上浓装打扮,几乎与戏台上的演员一样。妇女头上的盖头,有老、中、青之分。老年妇女是白色的,中年妇女是黑色的,年轻人的是绿色或花色。盖头全是绸子的,它要把头发、耳朵、脖子全都遮住,前面只露出面部,后面披到背上。她们在家人的陪护下,也来浪庙会。3.集市贸易会庙会期间,大教场一带成了一个繁华的旅游小城。那里搭起了一排排的帐蓬。有餐馆、茶馆、娱乐馆等等。有钱的人们在这里包下帐蓬,与家人、朋友聚餐、娱乐。餐馆里的菜都是事先从城里的正式饭馆做好的。一般居民,自己带了床单和油布(桐油漆过的很隔潮),铺在树荫下和河边的草地上休息,有的自带饭菜。除了帐蓬之外,还有排得整整齐齐、一行一行的小商品摊:锦货摊、小食品摊、自产自卖的手工艺品(用麦杆编织的十分精致的各式草帽、装食品的大小盒子、放馍盘子、茶杯垫子等。)中药材摊(党参、当归、枸杞、黄芪等)、儿童玩具摊(猴打鼓、泥娃娃、玻璃做的哈哈笑等)等等。挑着担子卖小吃的小商贩们,见缝插针地在一些孔隙处放下担子叫卖凉粉、酿皮子、甜麦子、煮红枣、枣水等。平时舍不得给小孩子买零食的人们,在庙会上也一定要破费点。4.思想文化交流会经济宽裕的人们,包下帐蓬在里面休息、娱乐。有的放留声机听优美的中国古典音乐;有的拉京胡清唱京剧;有的拉二胡清唱秦腔戏;还有吹口琴唱歌的。一般老百姓就零散地坐在树荫下和河边上,自个取乐。微风拂面,河水清澈透明,比帐蓬里面还舒服。那种感觉,非常富有诗意。所有场合,没有嫉妒和争吵,气氛十分和谐。有些民间艺人,用笛子能吹出优美动听的曲子。用二胡能拉出婉转凄凉的“二泉映月”,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喝彩。还有些农村的“花儿”歌手们在所到之处大显歌喉,他(她)们的歌声十分动听,余音袅袅。尕庙台庙会的最后一道风景线是:太阳落山后,人们陆续回家了。但有不少人专门要等着看一幕戏:喝得醉醺醺地、东摇西摆地从林荫大道上往回走的醉汉们,有的嘴里哼着秦腔戏,有的漫着花儿曲。唱一阵、笑一阵、哭一阵、吐一阵。有些被扶着走,还有些喝得酩酊大醉,昏睡过去的,就用自行车和架子车,推拉着走。真是人间万象,甘苦自知。 六、正月里的社火(秧歌队) 正月初三一过,整个河州城,就沉浸在一片欢腾中。哐,哐的清脆敲锣声和咚——,咚——的宏伟击鼓声,由远而近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秧歌队过来了!秧歌队过来了!”孩子们首先欢呼雀跃,于是,男女老少都涌上了街头,观者两旁踮脚相望。规模较大、演技最好的是前司街上的“李家秧歌队”。李家的六个弟兄,都是秧歌队里的主角。老大是太平鼓领头;老二(李光武父亲)是妖婆子;老三是狮子头;老四和老五是高跃灯手;老六是笑和尚。他们的秧歌队走在街上,能排一长串。最前面的两位掌着“高跃灯”,是秧歌队的领队。“高跃灯”的底座是个直径约15公分的木制蜡台,下面镶有一个30公分长的木柄。灯体是用竹子扎成的,外面糊着纸。形状为:以蜡台为下底面、上底面直径约50公分、高为60公分的倒圆台体。最上面的灯罩有华丽的装饰,与古代的华盖相似。两位领队,穿着一身黄绸子衣服。上衣是镶着红色边的中式对襟褂子,裤子是灯笼裤,帽子是有红边的黄绸子帽(帽顶搭到后脑勺上)。他们像火炬手一样,高举“高跃灯”用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与十家步类似)并带有旋转的优雅帅气动作行走。紧跟在后面的是狮子和笑和尚,还有骑竹马灯的八个男女儿童,下来是船姑娘和艄公,高跷队(小生与花旦的打扮脚下踩着约一米二的木高跷)等,最后是太平鼓队,由8至10人组成。秧歌队里有两大角色。一个是“娇婆子”(男扮女装),头上包着黑包头,穿着花衣服,系着围裙子,手里拿着洗锅的条涮子,脸上浓妆艳抹,耳垂上吊着两颗大红枣。随着锣鼓声节奏,一步一点头,左右摇摆,妖里妖气,作着滑稽怪异的动作,穿梭于秧歌队中,不停地说着一些幽默风趣的话:“啊哟!我一天忙的出不来,外头(面)才这么红火。”她手拿条涮子,对着边上的年轻妇女们说:“尕媳妇们!走!跟上我了浪走(玩去)。”惹得围观和跟随的观众们阵阵大笑。这位演员可称得上是一位笑星,他给整个秧歌队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另一位是“致谢员”,他代表秧歌队用秧歌曲表示感谢和祝福。这个角色必须是一个年轻有文化的小伙子,因为有时要临时自编自唱。正月里,秧歌队到大街小巷去串行,“驱疫祈福”,所过处,都要放鞭炮迎接。此时,队伍要暂停前行,原地踏步。让“致谢员”站在前面,手拿一盏倒四棱台形的灯,扭着舞步唱上一支感谢祝福的小曲后,秧歌队员们便齐声大吼一声:“噢啊!”后继续前行。秧歌队除了到大街小巷“驱疫祈福”之外,还要到一些开阔地带去活动,如:专员公署门前的小操场,县政府门前的广场,临夏中学门前的尕教场,也有在正街的铺子前面包场演出的。这些演出,由机关、商店赏钱,老百姓不掏钱,随便看。我印象最深的秧歌队的一些演出节目是:1.笑和尚逗狮子扮演笑和尚的人,戴着笑和尚面具,手拿长长的蝇刷子(马尾巴做成的),千方百计地惹逗狮子,狮子喜怒无常。当惹恼狮子后,他便张开大嘴,怒吼着(演员用口技配音)扑追笑和尚的那副样子,生动有趣,全场观众看得哈哈大笑。2.跑旱船船是用竹片扎成的,上面带着拱形蓬,没有船底。船姑娘站在中间,用带子把船身和人绑在一起。船下面用浅灰色的绸子围起来,走在路上看不到腿。船姑娘(男扮女装)是小花旦打扮,手里拿着一把扇子,船身前面的甲板上,放着她的假腿和假脚,小脚上穿着一双绣花鞋。秧歌队走在路上时,远远一看,就像是从水上漂游过来的一只小船,里面坐着一位小姐在扇着扇子。演跑旱船时,船姑娘必须手抓船两侧的木杆,便于控制方向。用戏台上的台步绕场小跑。边上的艄公配合船姑娘做划船动作,并哼着小曲:“船哪!帮水者!水帮船!珍珠玛瑙的船呀!镜子般的亮!……。”扮演船姑娘的演员最注目,必须是体魄强健的年青小伙子,否则,两只胳膊支撑着整个船身,在场地上用台步小跑好几圈时,会吃不消的。据说,下场后,小伙子的汗水都湿透了全身。3.竹马灯小演唱竹马灯是用竹子,先扎成马灯的前后段,再把儿童夹在中间,用带子固定好。用台步走起来,活像骑着一匹马在行走。演出时,男女儿童各四人,变换着队形在扭唱,每个人两手各拿一个小铜铃,边敲边唱。在清脆响亮有节奏地当!当!铜铃声伴奏下,唱着欢快,美妙的小放牛民歌。歌词如下:男问:天上的嗦罗树,什么人来栽?地下的黄河什么人来开?什么人把守的三关口?什么人出家永不回来?女答:天上的嗦罗树,王母娘娘栽,地下的黄河老龙王开,杨六郎把守的三关口,韩湘子出家永不回来。表演真切动情,围观的人们拍手叫好,欢呼雀跃。4.狮子上桌子狮子的扮演者是两位演员;狮头和狮尾。狮子一走出来,简直像真的一样,根本看不出是两人演的,太逼真了。狮子上桌子这个节目,是把十张方桌码起来,约10米高。让狮子要从下面往上爬。看起来惊心动魄,观众们个个屏住呼吸,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高难度惊险动作,与耍杂技一样。两位演员,一定要密切协作,配合默契。绝不能暴露出两人合演的任何破绽来。他们演得十分精彩,引来全场一片惊呼、一阵喝彩!表演完毕后,两个演员露出真面目,笑吟吟地与观众拱手招呼。扮演狮子头的演员(李光武三叔),每年带上狮尾到青海循化县,去演出“狮子上桌子”,半个月能拿不少赏金呢!5.太平鼓表演一般有八至十人,绕场表演。步法灵活多样,队形千变万化。鼓声浑厚、雄壮、节奏感特别强。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强烈作用,激起了全场一片沸腾。每看一场秧歌表演,大家的感受是:享受了一次秧歌盛宴。

临夏的的英语

七、海牧士在河州 到河州来的传教士叫海牧师,是个女的。她有渊博的知识,天热时,经常穿一双很结实的长统玻璃丝袜(尼龙丝),气质超凡脱俗。她在传教的同时,还传授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她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穷人和病人减轻痛苦。因此,近20年的时间里,给临夏人做了不少善事。那时,中国的医药还很落后,好多病人因无药可救而眼睁睁地离开人世。海牧师每年要从美国带来不少稀缺药品。如:盘尼西林、早发大安及早发夕安,送给不少家庭。特别是“盘尼西林”救了许多因害麻疹合并肺炎的儿童性命。海牧师在福音堂后面,给城市贫民的子女们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叫“培育小学”。此校比其它地方小学不同的是,多开英语课和生理卫生课。这两门课由她亲自授。她教女学生学做“月经带”,并强调,在经期,一定要用蒸笼蒸过的黑麻纸。坐月子的妇女更是如此。除此之外,要求学生们天天刷牙,买不起牙粉的,可以用盐水漱漱口。这些宝贵知识,从学校一直传播到社会上的各个家庭里,据我所知,凡是按她教导去做的女人们,都未得过妇科病。坚持刷牙漱口的人们,至今大部分牙还健在。海牧师平时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和蔼可亲。做到了哪里需要哪里去。记得我妈妈生下六弟后,家里请她给妈妈讲些科学育儿知识,她立即上门,热情、认真地介绍了许多育儿的新知识,还送来了一盒美国的爽身粉(正方形花铁盒)。当妈妈提及到葳姐出生时,是由一位美国医生接生的时,她显得十分高兴,当即给葳姐起了个名字叫“美华”。海牧师的青年和中年时代是在河州度过的。丈夫及两个孩子(一儿一女)一直生活在美国。每次她探亲回来时,总要带些美国兰、大金蝴蝶、兰色的大牵牛花等名贵花籽和洋葱、西红柿等新品种蔬菜籽。美化堂内的花园,更多的则是送给河州市民种植,美化庭院。她把河州视作她的第二故乡。期间,她的丈夫和孩子们也来河州探过亲,使河州人亲眼见到了真实的洋娃娃。解放前夕,军阀马步芳派部下韩起功在河州大肆抓兵,连独生子也不免。被抓去的老百姓家里通过各种关系,请海牧师帮忙。海牧师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冲破种种阻力前往说情求免,那些人对她说的话还是比较尊重的(实为怕洋人)。就这样,使不少独子家庭免遭了灾难。到后来上门求情的人太多了,使她应接不暇。她只好关上福音堂的前后门,整天呆在里面不出。如有急事,搭梯子翻墙,从别人家的大门出去。解放前夕,海牧士才离开河州。故乡——河州,拥有自然的灵性和温暖的人气,它使我经常梦绕魂牵。啊!故乡是个梦!它是我梦中的仙境。

上一篇 2023年05月19 11:46
下一篇 2023年04月26 20:34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