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法连
如何培养涉外法治专业人才是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外语、法学教育应协同创新发展,完善顶层设计,走出“法律+外语”的误区,增设法律英语专业,系统培养国家急需的涉外法治专业人才。
目前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忽略了外语和法律外语之间的区别,想当然地认为英语好法律英语就一定好;忽视了法律英语专业内涵,缺少顶层设计,认为法学院校和外语院校“强强联合”就能培养出涉外法治人才,这正是问题之所在。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需要正确理解法律英语专业意涵,走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误区。
3. 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a business must keep pace with developments in the marketplace.4. Her fluency in English gave her an advantage over other girls for the job.5. For students, nowhere is bett。
一是要准确把握人才内涵。涉外法治人才指“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其至少有两点素质要求:一要懂法律外语,二要懂国际法律。因为英语的国际通用语地位,此处外语主要指英语。
4.We remain tree to our commitment: Whatever we promised to do; we would do it. 5.Even Beethoven's father discounted the possibility that his son would one day become the greatest musician in the world. The same i。
二是对法律英语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甚至误把法律英语等同于普通英语。《新概念英语》作者亚历山大说“法律英语是一门专门外语,甚至是另一种语言”。法律英语是英美法国家以普通英语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变体,它在词法、句法、语篇上都有鲜明特征。普通英语再好,也不能说明你会讲能懂法律英语(即便对英语为母语的人也是如此)。
三是法律英语语言技能的欠缺是涉外法治人才的严重短板。根据市场调研,本土律师较外国律师的劣势不在于涉外法律知识,而是法律英语语言技能。
四是不能简单地把法律英语看作一门课程,应该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正视法律英语教学。法律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别具特色,包括法律翻译、涉外法律文书写作、法律文学、中西法律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等诸多领域,是系统独立、内涵丰富、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交叉学科。涉外法治人才的专业语言素养决不可仅寄托在一门英语课上,只有设置法律英语专业才能全面系统地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五是不能把法律英语理解为法律+英语。根据CBI理论,法律英语学习要确保法律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同时进行,绝不能将二者割裂,有前有后。实践中,先学习法律,然后再集中学习英语,是普遍的误区。
七是法律英语人才是涉外法治人才的必经阶段。法律英语是涉外法律服务必需的工作语言。法律英语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起点、关键点。法律英语人才不完全等于涉外法治人才,但涉外法治人才首先必须是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应研究出台具体举措,加大扶持法律英语学科研究力度,突出法律英语交叉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战略性引领作用。建议教育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法律英语学科建设推动,高校要成立相应机构,认真研究,扎实推动学科建设快速到位。
卡伦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北卡罗莱纳州的一个法庭上当书记员。虽然她受过刑事司法培训,但她很快就发现监狱和法院是令人沮丧的工作场所。当她的女儿出生时,她不得不呆在家里做一个全职妈妈。在这一点上,她决定了她真正。
英语专业(法律英语方向)已在不少高校实践多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法律英语发展到今天,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大纲到统编教材以及测试等已经完全具备专业设置的条件。法律英语成为英语类专业之一,目标是培养中初级涉外法治人才。建议成立教育部法律英语教学协作组指导全国法律英语专业教学活动。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外语学院设置法律英语双学位专业,学制5年(3年法律英语专业+2年涉外法律);或者在法学院设置涉外法律本硕连读专业,学制6年(4年法律英语专业+2年涉外法律),目标是培养中高级涉外法治专业人才。这两种培养形式也是四年制法律英语本科专业的补充和延续提升。